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努力

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努力

核心提示:政府职能转变,归根到底还是依赖制度设计,让每一件“特办”变为“常态”,让每一次居民的“感动”归于“平淡”,才能真正体现出“政之所为”是“民之所需”。

有人说,政府职能转变,关键看的是“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究竟是什么?可能是窗口服务时,工作人员善意的一个微笑;也或许是办事过程中,公开、简便、规范的流程告知……我们试图从普通市民与政府打交道的生活琐事,去了解改革开放35年来,政府在为民众提供服务方面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未来还期待有怎样的改变?

从两个月到10天

曹先生的出国经历非常丰富,上世纪80年代起,就往欧洲各地跑。他清晰记得,当时外汇无法随便兑换。因公出国,需凭签证去外汇管理局申报,而外汇管理局十分“能掐会算”,根据出国天数,比如出国15天就批15天需要的外汇量,出国5天只批5天的量。1993年,曹先生去罗马尼亚,落地时忘记登记外汇,差点无法回国。还有一回,他带回国的东西价值超过了审批给予的外汇数量,成为“可疑人士”,被要求证明女儿在国外工作。除此之外,出国手续也很繁琐,先要去户口所在派出所敲章,证明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各种手续,忙到自己每次都搞不清楚。而且,出入境证件只有上海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一个窗口提供服务。

“当年出国可是一件大事,一般都要准备两个月,还要时刻准备好哪个环节被卡住。”曹先生这样总结。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量外籍人士涌入虹桥地区,长宁区出国签证的需求猛增。古北路788号,成为市级出入境管理部门以外,唯一一个受理外国人士签证的服务点。大厅每天排队人群几乎摩肩接踵,找不到一丝空隙。业务量的巨大,最终迫使接待大厅由原来的110平方米扩建到250平方米。接待人员,从原来只会英文,到可以说韩文、日文。

直到今天,全市已有10处可以办理外国人的签证业务,但古北路的办证量依旧是分县局中最多的,每天需要受理200件左右。为了处理好这些业务,工作人员想出各种办法,比如预约服务、错时服务、延时服务等。时至今日,出国不再成为新鲜事,没有人再会担心外汇,签证也无需困扰两个月,本市户籍居民10个工作日就能走完所有流程。古北路788号面对的烦恼,已不是手续内容多繁、等待时间多长,而是如何借助科技手段、管理手段,让来此签证的所有人有序排队、心情愉快。现在,一部分短签的自助系统,已开始运用。而未来,或许能在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帮助下,减少人们在大厅里排队等候的焦虑。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