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国家论——中国民生建设的广义政治分析

民生国家论——中国民生建设的广义政治分析

【内容提要】 民生国家,是中国民生问题逐渐上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要国家现象的产物与表现。广义政治论是研究民生国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根据广义政治论,在我国,提出和研究民生国家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所谓民生国家,是指以民生利益需要为本原基础、以民生利益满足为动力原因、以民生幸福公平为目的价值、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职能、以民生制度体系为表现形式的民生政治现象和社会国家形态。民生国家比之于西方福利国家,既有共同性也有中国特色。为了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必然要求在借鉴福利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走中国特色的民生国家建设之路。

【关 键 词】民生建设/民生国家/广义政治论/本体五论/民生政治

在中国,民生国家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社会建设重点的国家职能活动及其相关社会政治现象的总称。民生国家既是一种新的民生政治现象和社会国家形态,也是一个新的社会政治概念。因此,民生国家现象及其民生国家建设,将是我国政治学必须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将运用广义政治的理论与方法,对民生国家问题进行三项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一是提出和阐明民生国家问题;二是选择对民生国家具有解释论证力的政治学理论方法;三是对民生国家进行概念界定和基本含义的分析解释。

 一、民生国家问题的提出

民生国家,是我国民生问题逐渐上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和重要国家现象的产物与表现。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在生产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显著地改善人民生活。以此为起点,“人民生活”概念及其问题,在中国的政治文件和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地提高。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根据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主要矛盾的现状,提出了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和“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现代化目标。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强调指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2002年的十六大报告在讲到改善人民生活时,开始使用简化意义上的“民生”概念。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次写入政治文件,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2012年的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至此,民生问题被提升为中国全局性的国家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和重点任务,从而,成为中国当前重要的政治现象和国家问题。为了实现民生改善的目标和完成民生建设的任务,近年来,各级党政官员也从政治和国家的层面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从执政和施政的理念上提出民生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甚至说,民生问题是当前中国的最大政治和重大的国家问题,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和责任。在这种民生建设理念的推动下,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各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以及民生计划、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和富民战略等民生建设行动。由此表明,在当今的中国,不仅在理念上,而且在实践上,民生问题已经上升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民生建设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民生已经成为国家之本。于是,民生国家问题由此凸显。

对于民生问题的政治性和民生建设的国家性,国内学者主要从民生政治、民生政府和民生国家这三个视角来分析研究。(1)民生政治研究,强调民生问题的政治性以及民生问题与国家发展、社会安宁和政权稳定之间的内在相关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种政治就是民生政治,而所谓民生政治即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用民众生活质量指数取代简单的经济发展指数作为考量政治发展的标杆的政治模式”(曹文宏,2007:69)。根据这种民生政治观念,学者们的民生政治研究主要涉及民生政治的概念、民生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以及民生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研究一般偏重于民生政治的宏观理论性研究。(2)民生政府研究,强调保障与改善民生与政府职能职责之间的内在相关性。基于民生政治时代的到来,有学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建设一个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行政目标的‘民生政府’,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必然选择”(顾杰,2012:122)。在此前提下,学者们对民生政府的研究,主要涉及民生政治与民生型政府、政府责任和政府公共服务,政府的民生职能作用,民生责任政府和民生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政府综合改革与民生政府建设,民生政府建设的理念创新、公平价值与路径选择以及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等方面的问题。从分析来看,这些研究一般是从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的角度,偏重于民生政府构建和政府推行民生建设的具体实践对策。(3)在国内,使用“民生—国家”或“民生国家”概念,对民生国家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至今仅能查到3篇①。这些论文主要是从现代国家建设的角度,基于传统国家到现代国家、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构到民生国家建设的发展变迁,对民生国家问题研究的必要性、民生国家的概念以及中国民生国家建设的历史实践与发展趋势等问题作了初步的分析。总体感觉是,他们触及到了民生国家问题,但却还没有对民生国家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深入的学理性和现实性的研究。

正是基于民生问题政治性、国家性的凸显和已有理论研究的不足,我们才倡导和使用“民生国家”概念,呼吁注重和加强对中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政治学研究。因此,使用“民生国家”这一新概念,是对我国从政治国家层面上推行民生建设这一新社会政治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也是从政治学视角对我国民生问题和民生建设的描述与概括。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政治学研究对象的民生国家,是对我国民生国家现象和问题的理论抽象。通过民生国家的系统深入研究,可以将民生政治的宏观理论性研究与民生政府的具体实践对策研究结合起来,弥补已有民生国家研究的不足。另外,运用“民生国家”概念与理论阐述中国民生国家的现实问题,还可以与西方国家的“福利国家”概念及其理论与实践,进行相关性和对比性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在借鉴国外民生福利事业建设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科学地推进中国特色民生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二、广义政治论对民生国家的解释论证力

根据广义政治观及其理论方法,中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可以被归结为“中国特色的民生国家建设”。而作为新政治观及其理论方法的广义政治论,对民生国家现象及其中国特色的民生国家建设具有比较强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论证力。

(一)广义政治论对民生国家的解释力

民生国家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中国特色政治建设的最新表现。而且,提出和建设民生国家,在我国的社会政治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根据广义政治论,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要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然要走从政治解放到经济解放,再到社会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发展道路。而且,实现政治解放,主要通过政权政治,实现经济解放主要通过经济政治,实现社会解放主要通过社会政治。由此来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执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到现在的“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转型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过程。具体地说,这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权政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再到“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的发展和转型。(1)“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权政治形态。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以前的很长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是中国政治生活的总纲,也是中国最主要的政治形态。阶级斗争的核心是决定国家政权的归属,以谋求人民当家作主和政治解放。(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形态。当政权归属人民的问题解决之后,必然要通过经济政治谋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经济解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由此实现了中国政治形态的大转型。于是,邓小平在1979年两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1994:163)。具体地说,“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邓小平,1994:194)(3)“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形态。从政治的利益本质来看,国家以民生利益为本,这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行使了财富创造职能之后,必定还要履行财富的分配职能。因此,政治社会化或走向“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坚持民生政治,就是谋求人民社会解放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必然。

“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形态,从内容来看,表现为民生政治;从主体来看,表现为人民民主政治;在现实上,就表现为中国特色的民生国家。因此,民生国家不仅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中国特色民生政治建设的最新表现。实施“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民生政治,必然要求加快和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即进行“中国特色的民生国家建设”。众所周知,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和财富高度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唯GDP”现象、社会分配不公甚至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和利益矛盾,这现实地推动着中国必然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政治转型为“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政治。由此,可以合理地理解十八大报告所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所具有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发展。而且,这种公平高效的发展必然要求树立民生政治理念和民生政绩观,推进民生事业的国家建设。

民生是社会经济问题,但民生性社会经济问题上升为民生国家问题之后,就不仅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且是重要的政治问题和重大国家问题,甚至可以说,民生国家问题是当前中国的最大政治。由此可见,民生国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政治价值来讲,民生国家抓住了政治的利益本质、政治的人民主体性质和政治的公平价值。这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不仅要通过政权政治建设实现人民民主,也要通过经济政治建设谋求国家和人民的富裕,还要通过社会政治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未来走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其实,西方发展政治学理论通过对政治发展挑战和任务的分析,也形成了大致相同的观念,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政权政治到经济政治再到民生政治的发展过程②。而且,现当代政治在功能上不仅要推动权力民主化,也要促进利益公平化,处理好“分配危机”。比如,美国学者派伊认为,一个社会要想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就必须成功地解决认同危机、合法性危机、贯彻危机、参与危机、整合危机和分配危机这六个重大的危机,这些危机的解决也就是通过六大国家建设措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其中,分配危机是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危机,包括应如何运用政府权力,以影响社会中的商品、服务和价值的分配,以及什么人将从政府获益,政府要给社会各方面带来更大的福利需要做些什么等问题(派伊,2009:85)。由此可以说,西方的福利国家建设,就是应对这种分配危机的国家建设措施。在中国,应对这种分配危机的对策即是民生国家建设。因此,民生国家建设,就是中国的政治体系在权力民主化和财富增量化的基础上推进利益公平化的政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民主制度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不仅要保障民有、民治,也要保障民享,改善民生,谋求社会公平正义。总之,通过民生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平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民生国家最重要的政治价值。

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事关社会的持续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从现实意义来讲,通过民生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利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公平发展,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实证调研证明,不平等是现代国家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英国学者威尔金森等在30年的调查中,对比了世界上最富裕的23个国家和美国50个州在人们相互信任、寿命预期、青少年怀孕、精神疾病、犯罪率、社会流动性和教育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后,就得出了“不平等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根源”的结论,认为不平等撕裂了社区关系、社会关系和阶层共识,由此诱发暴力攻击等许多社会问题;富裕国家的暴力犯罪率与不平等系数之间呈正向相关关系;在收入不平等状况较严重的地区,平等机会也变得遥不可及;不平等状况的加重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社会运转失灵等。因此,社会收入差距所造成的不平等,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源头,形成各个社会问题连带出现、一并严重化的关系③。虽然他们的调查数据和研究结论对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都适用,可是,中国正在跟随这些国家的现代化步伐走向富裕国家(据调查显示,中国沿海的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已经达到了西方富裕国家的水平),富裕国家不平等社会问题的现状将会是中国社会的未来景象。由此可见,通过民生建设降低不平等,是建立更和谐社会关系的物质基础。而更平等社会的构建需要政府有追求平等的政治意愿和政策行为,政府在创造一个更平等社会中应该起着主导作用。这足以说明,民生国家建设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基本方向,也是21世纪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主题。改善人民生活的民生国家建设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总之,在当今的中国,提出和研究民生国家问题,推进民生国家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