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分类与脉络  (2)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分类与脉络 (2)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是人们对与贫困、不平等相关的大量环境问题、经济社会问题同人类未来健康发展之间联系的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它与环境、经济社会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持续发展”一词在1980年的《世界保护战略》报告中首次被着重使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则将其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将环境与经济社会问题真正融合进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需要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去考虑,“可持续发展就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概念”。[2]

相比于仅仅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定义和观点已经意识到人类需要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依存于自然环境,如此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和福祉。正如报告中所言:“生态学与经济学正在不断地相互交织在一起,局部、区域、国家和全球层次均有所涉及。”我们的活动和生活是与自然环境交织在一起的,而非凌驾于自然之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强调,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贫困落后地区,人们都需要依存于自然环境;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福祉的提高都需要自然环境的保障。该报告同时还指出了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相互联系: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因此在采取行动或者作出决策时应该通盘考虑,以避免环境问题通过跨境污染、高污染工业转移、耗尽本地资源等形式而发生转移。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居住环境与生活,甚至会引起战争,威胁到后代的安全。

可持续发展概念对二战后一直主导着主流经济政策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战后的发展模式认为,全球繁荣与人类福祉可以通过全球贸易的日益扩大、工业的发展而获得。它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消除国家间乃至全球的贫困问题,“没有哪个趋势……没有哪个方案或任何政策能够缩小国家间的贫富差距”[3]。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伤害,还会带来贫困的恶性循环以及环境退化等严重后果。针对这一问题,《布伦特兰报告》呼吁世界要以一种新的方式发展,更加注重人类的发展、决策的参与和利益的均等,“改变增长的质量,满足基本的需求,在制定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与经济因素的融合”。与传统的发展方式不同,可持续发展能够消除贫困,满足人类需求,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均等的资源分配。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社会公正都是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与解决环境、经济社会问题相关的理论的目标与方式都存在着很大争议,这些争论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之中。正如有学者所批评的那样,《布伦特兰报告》在搁置某些争议的同时,也将这些争论联系到一起,讨论了满足穷人的需求、保护环境和更加快速地发展经济的优先次序。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宽泛性和理论上的基础性使得“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性”几乎成了政客和商业领袖们的必备概念,不过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城市可持续性工作组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如此之多,甚至可能会使其毫无意义,使发展仅仅成为一个口号。它可以被用来证明从公有的农业乌托邦到大规模资本密集型市场的政策实践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