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持续发展的图谱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有着许多不同且混杂的解释。为了弄清楚这些定义,我们基于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的联系,构建了一个理论脉络图。蒂莫西·奥莱尔登(Timothy ORiordan)对从以生态为中心的环境观到以技术为中心的环境观进行了分类。他指出,这些观点经常与经济、社会方面的观点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以生态为中心的观点不断朝着经济、社会的平等与再分配的方向发展,而以技术为中心的观点则更倾向于支持经济、政治的现状。[8]不过,事情并不总是这样的,正如彼得·马尔库塞(Peter Marcuse)所说的那样,“可持续性与社会公正并不需要并驾齐驱”[9],可持续性可能会带来社会的不公,而社会公正则有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损害。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是一种基于道德情操的选择关系,而非本质上的密不可分。其他人也提出了一些分析环境问题的有用方法,但很少有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与脉络进行梳理。
图1:可持续发展思想分类与脉络

为了对可持续发展争论中各种观点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我们可以将奥莱尔登的原始脉络图拓展为分别以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问题为两个独立坐标轴的新的图形(如图1所示)。代表经济、社会问题的坐标轴涵盖了人类福利与平等的问题;代表环境的坐标轴则涵盖了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生态为中心的各个方面的观点。图中的灰色区域表示可持续发展争论中各方观点的变化,这些观点既考虑了环境因素,也考虑了经济、社会因素。这个区域以外的则是那些只考虑环境或经济、社会因素,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观点。
基于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必需转变的程度,全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维持现状: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就能实现;(2)改革:一些基本的变革是需要的,但不会破坏原有的社会结构;(3)转型: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一场快速的变革是必须的。[10]
这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框架,而不是应对可持续发展挑战的精确定位。图中所示的所有分类只是对问题的一种简化,对于分类的标准与边界或许还存在着很多的争议。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学者或者团体的观点也会发生改变,这些观点之间也会存在着很多的争论,为了说明该脉络图,下文简要地介绍一些重要的理论与趋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