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论者认为,人类世界的确需要一些改变,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人类对这些变化的适应措施并不需要对人类社会、决策方式或者权利关系进行根本性变革,这是该理论的支持者试图使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们接受的主要观点。他们认为发展与增长相等同,经济增长是解决发展问题的一部分,正如英国环境、运输及区域事务部(DETR)在1999年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增长”。维持现状论者认为,政府应该逐渐转变自身的角色,减少税收征管以及对社会工资的限制,使市场更加的自由化。他们认为,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信息量的增加、价值观的改变、管理方法的改善以及新技术的研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无不都是通过市场的运作实现的。
西蒙(Julian Simon)认为,市场和技术正在创造着我们的未来世界,未来将是“低污染、生态环境更加稳定……人们更加富裕”的世界。 [11]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认为,全球市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不冲突的,“我们可以在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健康的贸易体系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经合组织呼吁对税收与补贴等财政措施进行改革,使自然资源私有化,通过市场的作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坚定人们对全球化不会削弱社会与环境保护的信心。像伏尔泰笔下的潘格罗思(Pangloss)那样乐观的比约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对有关环境、贫困与饥饿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要使广大发展中地区的人们摆脱饥饿与贫困,提高环境的质量,确保增长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变得足够富裕,我们才能开始处理环境问题。[12]
尽管一些生态现代化论者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一定的改革措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维持现状论的支持者。他们支持市场理论,认为“生态现代化的关键是市场中有足够多的钱进行商业活动”,与此同时,政府、企业、温和的环境主义者以及那些较少关心公平、正义与人类福祉的科学家共同支持下的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13]迈克尔·雅各布斯(Michael Jacobs)认为,对于英国的新工党来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最重要的,环境现代化(欧盟也称作“生态现代化”)才是新工党未来发展的主要环境手段。[14]
维持现状论认为,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减少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尽量避免法律法规的使用。相反,应该通过那些熟知可持续性问题并选择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消费者以及致力于“企业公民”和商业伦理实践的企业家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5]维持现状论很少对与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除了在论述一些国家的法治(通常指财产权的保护)急需加强、贪污腐败需要治理时会有所涉及。民主权利的扩大更是很少被提及,尤其是在经济决策方面。在环境影响评价(EIA)、生态管理与审计系统(EMAS)、成本收益分析、不需要消耗过多成本的最佳可行技术(BATNEEC)、最佳可行环境方案(BPEO)等管理技术的支持下,维持现状论假设现行的政府与商业体系是能够推动社会向着可持续发展迈进的。与此同时,适度的环境税、可交易的污染配额以及“道德股票”(ethical shares)等技术经济工具也会有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分类方法都有一定的困难和局限,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对其中一些困难进行了举例说明。在1968年著名的《公地的悲剧》一文中,他呼吁实行自然资源的私人所有制以保护环境,这使得他成为从经济角度维持现状论者。另一方面,在《救生艇伦理》一文中,他认为穷人理应挨饿。对“高压政治”的支持使他成为生态法西斯主义的拥护者。
大多数维持现状论者对环境可持续性的承诺都比较脆弱。他们认为,科技能够代替自然,例如索洛等人甚至认为都不需要进行环境可持续性问题的讨论。对于贫困、政治权利的公平等其他方面的问题,他们的观点也是如此。一般来说,他们认为经济增长能够克服所有这些问题。世界银行在其报告中提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元素——宏观经济稳定和市场改革顺利——是消除贫困的关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