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分类与脉络  (3)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分类与脉络 (3)

尽管有些人认为,可持续发展对由跨国公司所掌控的资本主义经济体之间的一体化构成了挑战,但《布伦特兰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多重含义的描述使可持续性问题得到了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认可,通过论证布伦特兰式发展模式对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它们认识到“可持续增长”的合理性,可持续发展并不会对它们构成威胁。里斯(William Rees)指出,这将使得资本主义能够继续以经济增长作为其应对贫困的“毫无道德可言的解决方案”。[4]如果经济得到增长,最终所有人都将受益,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涓滴效应”(trickle-down)理论。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戴利(Herman Daly)对“持续性增长”的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这是一种“思维的停滞”,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限的条件下,持续性增长的概念是自相矛盾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消耗过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与之相反,戴利则主张“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而非数量的增加,在这一点上他要比《布伦特兰报告》更加清晰。发展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前方是什么样无人知晓,有些人甚至认为发展是一种自我的终结,于是就有人建议应该对“可持续生活”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这也是《布伦特兰报告》一直努力的目标。

除此之外,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还有“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的争论。“弱可持续性”概念认为,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将能够填补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自然资源瓶颈,例如自然资源的匮乏或者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等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Robert Solow)尤其赞成这个观点,他认为通过其他物质来代替自然资源,“世界能够在没有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持续运转,所以资源耗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事件,而非一场灾难”。[5]“强可持续性”概念则对此进行了批判,指出人造资本不能替代一些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自然过程,例如臭氧层、光合作用或者水循环等等。一些环保激进分子更是提出,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自然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有其自身存在的权利和价值等观点。[6]不过,两种可持续性之间的争论主要围绕环境问题展开,并没有考虑到经济、社会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代表着人类对于自身在地球上定位的转变,但它的定义是如此地宽泛,以至于几乎涵盖了所有领域的内容,从对人类毫无意义的领域到对人类极度重要的领域。不管可持续发展代表着什么,它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在同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含义的争议性和模糊性的情况下,本文通过“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尝试将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格兰姆·霍顿(Graham Haughton)基于公平性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效地总结为五个方面:未来——代际平等;社会公正——代内公平;国际责任——区域平等;程序公正——人们的待遇平等;物种间平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7]这几个方面的总结有助于我们对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使人类与自然环境平等相处,剔除那些对可持续发展盲目的、毫无意义的解释,为可持续发展不同路径的评估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