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农村户籍更值钱?(3)

【案例】农村户籍更值钱?(3)

身陷“夹心饼”留城不易回村难

“现在的我们,就像那层夹心饼,城里留不下,想回乡村也难……”在荆州某企业打工的农村青年李涛(化名)告诉记者,他来自公安县某镇的一个偏远乡村,几年前因为升学将户口转入学校。毕业后,他再去上户口就变成了非农业户口。如今,他在村里分不到田地,也不能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想将户口转回去却难如“行蜀道”。

李涛回忆,1999年,他考入荆州某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国家要求将农业户口转为了非农业户口。10多年过去了,他一直在各个城市漂泊打工,没有稳定的地方。这些年的走南闯北,他感受到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做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做一个农民实惠。然而,他想回到生养的故乡却回不了,不由生出到“天下之大,没有立身之地”的感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李涛只是众多留城想回乡的大学生之一。荆州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1995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不再享受“包分配”的政策,此后直至2003年,国家政策要求大中专生必须将户口迁至学校。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可以说是强制性的“农转非”。2003年后,国家政策规定大中专生入学时户口迁移随自愿原则,大部分农村新生都没有“农转非”。以上两点导致的结果是,1995年前毕业的人能享受到包分配的政策,2003年后入学的人不必强制的“农转非”。然而,1995年至2003年入学的人成为“留城不易,回村亦难”的一个尴尬群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留。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洗脚”进城的中青年农民也好,农村大学生也好,来到了城市应是来到了一个“高处”,缘何反而生出“回家”的意愿?江陵县农业局李科长分析,“进城”农民想返乡主要是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发展的强力政策支持,让“进城”农民真正看到了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美好前景。

李科长称,自2004年至今,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7年出台了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涉及惠农资金、农产品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干部选拔、城镇化改革、农村教育、计划生育、家电下乡等多领域、全方位的惠农政策指导。随着农村社会保障措施的逐步完善,也由于附着在户口上的各种利益,一张农村户口的户籍纸似乎能够带来更大的利益。

李科长介绍,近年来,江陵县农村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保险由村里交,每年可报销不超过两万余元的住院费用。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垃圾费、治安费也不用农民负担。还有每个农村户口都可以享受一块承包地,遇到国家征用土地,还可以分到一笔土地征用款。更重要的是,在就业机会上,农业户口的人与非农户口的人完全均等,凡是非农户口可以应聘或报考的岗位,农业户口一样可以应聘或报考。这样相比较,农村户口的好处显而易见,昔日“跳农门”的农民想回到农村也在情理之中。

“奶酪”很诱人“洗脚”农民难分享

“这两年来,前来派出所要求办理非转农户口的人很多,真正能办理的很少……”沙市区公安分局岑河派出所的一名户籍民警告诉记者,国家现行户籍制度有“农转非”的明确规定,但是没有明文规定“非转农”。作为公安机关,在行政管理中只能依照现行的政策和法规办事,不能擅自改变相关规定。

该户籍民警介绍,户籍管理是公安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我国公民,以户为单位,对其身份进行登记、调查和统计的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只是由于这么多年来依附在户口上利益太多,动辄以户籍为前提,而不是以实际居住地为前提,才会给户籍管理带来许多不利因素。随着城市的大发展,土地征迁、社保、医保等政策的出台,给不同的户口性质的人们带来不同的利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