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农村户籍更值钱?(5)

【案例】农村户籍更值钱?(5)

二问——为何不愿落户中小城镇

就业、公共服务等无法比肩大城市

记者:农民工为何不愿意落户中小城镇?

王谦:原因在于,从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来说,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差距明显,与小城镇差距更大,此“市民”不同于彼“市民”。

农业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首先是寻求就业。大城市的就业岗位远比中小城市多。比如,大城市许多人没时间做家务,小时工需求旺盛,做小时工的几乎都是外地人。仅“小时工”这个工作岗位,大城市就比中小城市多许多。就业岗位多,意味着发展机会多,发展空间大。

此外,“新生代”农民工更看重城市中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超过一半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出生于1980年以后。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期待,更关注城市的公共政策、医疗卫生服务、生活质量和社会文化环境等。他们追求的不是户口转变的“形”,而是公共服务的“实”。调查显示,愿意“农转非”的流动人口中,46.6%的人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升学,20%的人是为了获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

大城市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相对优势。大城市的公共资源多,如教育、医疗等资源是中小城市望尘莫及的,并且公共服务和相关政策在日益改善。这些对于关注发展前途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更具吸引力。

三问——如何实现有序市民化

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有机结合

记者: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就是“农转非”吗?

王谦: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农民工市民化”相关研究,简而言之,“市民化”包括四个方面:转移就业、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取得户籍资格、心理和文化上的认同交融。

由此可见,“农转非”并非农民工市民化的全部。但现实情况是,如果不取得城市户籍,流动人口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要打折扣,难以“走进这座城市”。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记者:“有序推进”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王谦:预计我国人口流动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并且不会在短期内缩小规模。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沿海的经济中心地区人口将更为密集。

“有序推进”城镇化,需要人的城镇化与城镇自身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首先要实现市民化推进与城镇化发展相协调,城市在功能定位、产业支撑、综合承载力方面就要考虑外来人口的空间。

其次,要明确推进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新生代流动人口和举家流动的人口是优先考虑的人群,重点任务则是缩小社保、公共卫生、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间的差距。此外,要在政府主导下发挥好市场的作用,通过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引导人们有序流动迁移。

最后,还要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农村迁移人口接受城市文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由“转”为市民到“化”为市民,还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