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农村户籍更值钱?

【案例】农村户籍更值钱?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上世纪“进城”挤破头如今市民“回流”返乡遇尴尬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一纸城镇户口,意味着吃上了“皇粮”。从农村迁往城市“往高处走”的梦想,让无数农村中青年农民争相买非农业户口“进城”。随着城市生活的压力以及农村福利的诱惑,跳出“农门”的他们想回到乡村分享“奶酪”,却发现再也回不去了!

梦想“跳农门”2000元买个“农转非”

人生总是充满着一些变数,历经千辛万苦跳出“农门”的清华(化名),如今却陷入了深深的懊悔之中,感叹命运给自己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30多岁的清华,老家是江陵县某镇的一个“鱼米之乡”。上世纪九十年代,高中毕业的他不甘心在家务农,开始醉心于文学创作。作为一名“文艺青年”,清华常常在报上发表一些“火柴盒”、“豆腐块”,竟因此得到一名爱才的镇领导青睐,给他在镇里安排了份专事写作的差事。

历史的车轮驶进新千年之际,一个让清华无比欣喜的“蛋糕”呈现在面前。十分赏识他的那名镇领导私下透露,镇里有10多个“农转非”指标,可以为他争取一个。得知此消息后,清华千恩万谢地向这名镇领导表达了感激之情。随后,他将多年积攒的2000块钱拿出来办理“农转非”户口。“农转非”户口办理下来后,拿着新的户口本,清华激动得彻夜难睡,自己终于“跳农门”了,从自背米袋成为吃商品粮的“公家人”。

当时,这一纸“非农业”户口,是不少农村人的期盼。跳出“农门”的清华心里有着许多绮丽的梦想,期盼拥有“非农业”户口后,能在未来的日子一一将梦想变为现实。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此后,一纸“非农业”户口似乎并未给清华带来好运,随之而来的却是乡镇机构改革大潮。作为一名不在编“自带干粮”的临时工,他在这次改革大潮中“出局”,成为一名下岗失业人员。

尽管有了“非农业”户口,失业的清华却没有等来理想中的就业安排。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那纸“非农业”户口也没能让他享受到曾经让人艳羡的“商品粮”。无奈之下,清华只得自己四处找“门路”谋生。几番四处打工,混迹于各个城市四处流浪、漂泊后,清华于2008年来到沙市,在沙市某文化部门谋得一份工作,暂时稳定下来解决了生计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