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执行力强化
执行力是制度的灵魂。合理的制度与制度体系能够互相强化,而不是互相削弱。即使如此,制度的执行力也非常关键。制度执行力的强化有利于降低权力运行成本和社会治理成本,意味着政府的专业、规范和高效。执行力的提升就是要改变制度“执行在两可、好坏一个样”的制度空转问题。制度执行力愈高,政府公信力就愈高。
在改革决策层面,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不仅意在加强总体设计、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更是强化制度执行力的关键举措。制度决策与制度执行的集中与合一无疑也会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和制度程序化周转时间,从而保证和提高执行效率,降低权力运行成本,提高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在社会层面,建设法治中国,也有利于强化执行力。执行力有效率高低问题,也有程序、方式是否合法的问题。建设法治中国,就是要准确地厘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提高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法治思维,让政府看得见的手在阳光下正常活动,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在法治的规范内自由活动。政府依法行政,公民依法监督,减少摩擦、损耗,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升政府和市场的效率。
通过国家、社会、市场和公民层面制度体系的改革执行力强化,可以提高制度公信力、减少改革阻力、增加改革合力、激发改革活力,规范改革动力,进一步打造改革开放的强化版。
改革方法论成熟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改革方法论日益自觉、逐渐成熟。从摸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的结合”的方法论,彰显了改革方法的成熟与老到。
摸石头过河是“适应性”改革初期阶段的产物。摸石头过河是实践真理标准的方法论表达。在没有经验、模板和规律可以借鉴的前提下,摸石头过河是比较积极谨慎的方法论。随着改革的深入,摸石头过河的目的不仅仅是过河,而且要摸规律、摸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规律,为后面的改革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在摸到规律以后,就要拿我们认识到的规律来改进我们的工作。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我们确实摸出了一些经验和规律。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在理论方法上不再是“零基础”、“两眼一抹黑”,也不是根据“隔墙撂砖头”的偶然性来摸索、运转,而是要充分汲取我们35年的改革经验,使之上升为规律和科学的顶层设计。
摸石头过河体现了我们改革方法论的自觉,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的结合意味着改革方法论的成熟。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一方法论生动展现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自信老到和游刃有余;胆子大、步子稳,“稳中求进、稳中有为”,体现了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只有方法论层面的从容自信,才能逐步打造改革开放的成熟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