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均衡到均衡: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逻辑

从非均衡到均衡:当代中国发展的政治逻辑

【内容提要】本文从非均衡发展理论出发,阐述因资源匮乏、地理差异和巨型农业国家治理的需要,在中国实行非均衡发展的逻辑,进而分析非均衡发展的局限性,提出建构均衡发展的必然性。最后,建构服务型政府视角,通过创造发展和积累资源、合作治理与成果共享以及合理配置公共产品,促进公平正义社会,实现均衡发展。

【关键词】非均衡;均衡;发展;逻辑

建立现代国家是后发国家的目标。为此,后发国家都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国家成长道路。一些西方学者也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找寻后发国家的发展道路,提出诸多理论设想和分析框架,其中非均衡发展理论是一种比较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在分析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国家建设中,能体现其理论穿透力。

    一、发展理论与非均衡发展

建立现代国家是后发国家的目标。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国家为价值趋向的发展理论研究一直是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后发国家发展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

纵观这些理论和框架,在理论建构初期普遍存在一种西方中心主义和单向度发展的倾向,认为“西方国家已经发展起来,所以第三世界也能够发展起来”①,并天然地认为后发国家应该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近似的单向度发展逻辑。然而,由于后发国家的多样性,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的差异性,决定了这些理论的局限。

针对初期理论的缺陷,西方学者试图对此作出一些补充、修正,形成更具理论穿透力的发展理论。如古斯菲尔德对现代与传统关系的重新考察、艾森斯塔德对大量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发展过程的比较研究、亨廷顿对政治现代化所作的重新分析,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布莱克所认为,“从长期来看,使本国的传统制度适应新的功能比或多或少原样照搬西方的制度更为有效”。②德国学者茨阿伯夫进一步认为,已有的发展理论和全球社会发展的现实不相适应,无论是在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之间,还是两类社会内部各国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发展路向;必须把趋同性发展的进化观与不同发展路向的观点结合起来,对发展的不同层次、不同路向进行细致的探讨,才有可能建构起一个新的发展理论。③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