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学校”办学模式及其启示(2)

法国“大学校”办学模式及其启示(2)

“教育部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考察团”考察报告

四、比较与思考

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与法国“大学校”存在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满足国家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都长期隶属国家业务部委,都在某一个或若干个特定学科领域形成了突出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差别,以及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不同,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与法国“大学校”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是法国“大学校”的办学历史更悠久,传统也更深厚。所考察的5所法国“大学校”都是百年老校,平均办学时间198.2年,最长的巴黎路桥学院已有263年历史,最短的巴黎高等电信学院也有132年历史。而我国虽也有行业特色型高校在20世纪初叶建立,但大规模建校并取得较大发展主要在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因此,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总体还很“年轻”,其建设和发展将是一个长期而富有挑战性的过程。

二是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从国情审视,法国是老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全过程,据2005年世界工业产权局(OMPI)的统计显示,法国工业研发能力仅次于美日德,居世界第四。而我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尚在经历工业化的洗礼,这就决定了法国“大学校”的办学更加成熟,而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则面临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当然也蕴含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上升空间。从社情审视,工程师在法国地位很高,因此,培养其最优秀工程师的“大学校”有着很高的社会认同感。从教情审视,法国高等教育采取独特的“双轨制”,“大学校”处于其工程教育的最顶端。

三是办学定位不同。法国“大学校”的办学定位体现国家意志,紧紧捆定为工业化及经济发展服务,所走的是精英教育之路,在法国是无可争议的高水平大学。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服务面向比较复杂,既要承担大众化任务,又要服务专业领域;既要抵挡办成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诱惑,保持原有的办学特色,又要在缺少参照体系的情况下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四是人才培养方式不同。法国“大学校”办学非常注重强化基础和实践环节,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也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进行调整。同时因其教学具有多样化、模块化的特点,学生可自由选择。相比较之下,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环节还比较薄弱,在发展学生个性方面还有待创新。

五是办学规模不同。法国“大学校”的平均在校注册生人数小于2000人,生师比处于3:1至7:1之间,生均投入17500欧元,国家每年高教经费的30%用于“大学校”学生的培养,而“大学校”的学生数仅占5%。而我国的行业院校,学生规模在2万至4万人,生师比在20:1左右,生均经费只有1.3万左右。当然,规模大小本身无优劣之分,但这在客观上为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增加了难度。

六是学制不同。法国的工程师教育采用五年学制,两年预科加三年大学校学习,这在时间上保证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学习和企业实习。而我们的本科生教育普遍采用四年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效仿美国,但是美国的教育本身比较偏重通识教育,并且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企业培训中完成,而我国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限制,还不能担负起培养工程师的任务。

法国“大学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大学类型,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为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科学定位及改革发展提供了可作参照的坐标系。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要坚定行业特色型高校也可以办成高水平大学的信心。与法国“大学校”相比,我国同类高校虽然总体办学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但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机遇:一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工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无论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持久而迫切,这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特别《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未来10年将进入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教育经费投入有望更快增长,“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将更快推进,国家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强,这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三是学校长期的办学积累。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多数已具备相当的办学实力,具有更大的加速度,可能会形成更强的后发优势。因此只要政策得力、各方共同努力并假以时日,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将有望办出更高水平。

五、建议

1.高校层面: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1)坚持和拓展自身特色。一是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二是明确以卓越工程师为主要培养目标;三是强化自身的特色学科优势;四是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原有特色学科为基础,拓展和做强关联学科。

(2)仿效大学校模式,开展工程师精英人才培养试点。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担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这决定了我国拔尖人才培养不能以缩小人才培养规模为代价,因此总体上搞法国“大学校”式的精英教育是不现实的。但我国工业化对人才既有量的需求,也有更高的质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可在学校之内集中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仿照法国“大学校”模式,先搞小的精英化教育试点,开展卓越工程师“4+2”模式,待到条件成熟之后,再考虑全面的转型。

(3)进一步密切与行业的联系。充分利用行业背景的优势,通过校企建立董事会,成立战略联盟,利用校友资源等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合作模式。吸收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人才来校任教或举办讲座论坛、吸引企业高层代表参与学校决策、建立校企合作反馈机制等方式,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和共赢。

(4)不断强化基础学科实力。要下大力气夯实物理、化学、数学、力学等基础,厚积薄发,以此增加专业学科发展后劲,同时加强学生在经济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综合能力。

(5)组织联盟,强化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合作。要借鉴巴黎高科12校联盟经验,加强国内合作,增强工程教育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成立中国行业特色型高校联盟,坚持自身特色并共享优质资源,实现从“单体做强”到“集群优势”,并逐步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6)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面向世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通过学生交换、教师交流、联合举办学术会议等多种模式,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合作中,最终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实现良好互动发展。

2.政府层面:力求制度创新,加强支持引导

(1)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尽快出台对大学的分类评估和指导意见,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性以及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实际,制定相对应的评估和评价标准,为其发展创造舆论空间,鼓励大学的多元和特色发展,引导和激励行业特色型高校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2)搭建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应大力倡导企业对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大力宣传高校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通过立法、政策引导、行政规范、税收优惠等措施,以及采取尝试教育主管部门与大型企业共同组建理事会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在学校定位、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上发挥决策作用,参与到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来。此外,工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应逐步向社会中介组织过渡,其中企业人员应至少占1/3。

(3)加大财力支持。根据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特别是工程类大学培养成本高的特点,在经费投入上给予适当倾斜,如加大“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的覆盖面和支持力度,改革与学生规模挂钩的以生均为标准的单一拨款机制。也可以参考法国及相关国家做法,尝试以立法的形式将向企业征收教育税,增强企业对教育的支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