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战略部署
所谓战略部署,就是5+2。
(一)经济改革
首先是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方面有六大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讲一讲重点。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两个不动摇。这一次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有两大突破,第一,把非公有制经济也明确地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了。以前是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是重要基础,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并且文件中把它和公有制经济相并列两个毫不动摇,地位提升了;
第二,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来说,习近平讲到几个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应该限定它的范围,公益性领域,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当然现在要求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不太现实。在国有企业不可能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前提下,我们可以做的,一个可以提高红利上缴水平,国有企业平均上缴利润15%。2020年提高到30%,每年提高2%。另一点就是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求很多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现在不太现实,今天现实可以做,一是提高红利上缴水平,二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打开一个缺口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
混合所有制经济,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企业里面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具有公有的股份,也有民营股份,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在一个企业里面。多元化产权结构中,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企实力加上民企活力等于企业的竞争力。超过各自原来的体制,吸收各自的优势,是一种双赢市场化选择,也是国企渐进改革的路径之一。
今天要求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不太现实的前提下,一方面让它上缴红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成多元化市场结构,推进国有企业本身增强活力和竞争力,吸纳更多民营成分在里面,推进它的治理能力不断提高,效益不断提高。
从三中全会《决定》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高潮。现在很多地方混合所有制早就实行了,但是一般情况下局限于国有企业二级公司和三级公司,大的央企没有,小公司或者子公司和民营企业有多元股份这种情况。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这里面的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农村的土地必须通过政府的征收,进入交易市场,由于政府的介入,使农民的收益减少,因为政府有土地创收。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地同价。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比较简单,我们就不再过多的分析了。对这个问题,《决定》讲得非常清楚,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这里面,大家关注比较多的,一是明确事权。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是因为自从1994年分税制实行以后,中央和地方在财权和事权承担方面不匹配,中央财权上收,事权下降,导致地方财政负担较重,同时承担任务比较多,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方面压力比较大。现在一方面中央政府财权上收,财权上收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削减。有一次到一个市里面,市委书记跟我聊天讲起来,他说李老师,现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是这样的:中央越来越强,省市喜气洋洋,县市平平常常,乡镇骂爹骂娘,财税上收,导致地方没钱。一方面地方政府搞建设,一方面公务员的工资由你负担,负担比较重,这种状况不可持续。所以这次政府提出部分事权上收,财权是什么,事权是什么要匹配。
二是透明预算。只有预算透明了,才能优化资源配置。如果预算不透明,政府花钱没效率。预算透明要卡住政府的钱袋子,保证透明预算。如果预算透明了,监督制约加强了,不但政府花钱有效率,还可以避免腐败。现在我们很多预算不清楚,不透明。为什么说预算透明可以避免腐败?我记得去年12月份《华尔街日报》有一篇文章,说美国在19世纪的70年代,和我们中国1996年国民财富的收入一样的,都是人均2800美元,但是同期美国的腐败程度是中国现在的7-9倍,标题叫做《中国腐败程度不及美国当年》,当时美国也是很腐败的。后来为什么好了呢?原因很多,重要的原因就是完善预算法规,实行透明预算。
一个美国的预算是“全面”的,只要列入政府开支都上预算。现在我们不行,现在我们政府预算里面,不包括国有企业收入,也不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不在预算里面,这就没数了。再有“具体”,事无巨细都要做一份。这方面我们也有差距,我们搞预算装修办公室,就这一句话。装修怎么装修,灯买多少个,杯子买多少个,都得详细,装修办公室经费20万,不详细。再就是“透明”,把自己的经费预算情况,完全事无巨细放在网上,公民可以随意查询,并且可以随意的问询,都比我们今天规范。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强,并且预算透明,不像民主选举那么敏感,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着手做的,做也没有什么风险,阻力相对小一些。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大家关注最多的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如果真正赋予农民真正的财产权力,相当于我们中国第三次土地革命。第一次土地革命,我们知道战争年代在农村打土豪分田地,那也是土地革命,使得老百姓拥护共产党,具有政治性质。第二次土地革命,我们叫做土地改革也好,是1976、1978年,这个时候农村里面承包责任制,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它具有经济意义,经济性质,温饱问题。但是温饱的解决,实际上发挥了土地的自然属性。今天我们说土地流转,农民房产可以抵押,财产权利,实际上是中国土地第三次革命。这次土地革命让农民更多更好地富起来。和第二次不一样,第二次就是温饱问题,现在不但解决温饱问题,还解决发展问题,富裕问题,所利用不是土地自然性质,种多少粮食,它所利用的是土地资本性质。这个地本来应该是我长期所有,我要享受土地的财产权利,可以抵押,可以转让,让土地作为资产活起来,给农民这部分的收益。所以看这三次土地革命特点不完全一样,但是都说明什么,都说明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革命会成功,改革也会成功。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革命不可能成功,改革也不可能成功。所以,今天我们说实际上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充分发挥土地资本的功能,资本的利益。
这一次三中全会也讲到“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做了,我们先试点。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
(二)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重点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从三中全会这样一种论述,我们可以确定未来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是什么?依托我们既有的体制资源进行改革,完善我们已有的制度机制,这是我们未来改革的任务。我们已经有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民主等等,但是不完善,健全完善已有的制度体系是我们改革的任务。也就是说今天中国不能搞大规模的选举。所以,我们看文件一方面要看文件讲了什么,另一方面看文件没有讲什么,它没有提出选举的任务在里面。完善我们已有的制度,但是对于选举不放开,确确实实今天普遍地放开选举也不行。我分析过了西方社会与中国不一样。另外一个原因,如果要是我们今天从基层普遍放开选举,比如说乡镇、县、地区、市放开选举了,上面没放开,下面放开了,会导致很大的问题。
新加坡的学者郑永年一篇文章讲到,他说“民主先后顺序兹事体大,选举民主不宜从基层开始向上步步推动”。郑永年说,“如果下级政府或者党委是选举出来的,而上级则不是,那么就会出现合法性下沉的现象,下级政府和党委的合法性远远大于上级,那么上、下级的冲突会变得不可避免。就是上级政府权威的急剧下降,甚至丧失。把它放大到整个国家,如果地方民主在先,国家民主在后,那么国家的统一就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中国选举先从地方选举普遍展开,会导致中央权威的大规模丧失。两种不同权力的来源会碰撞,碰撞之后,会导致政治体制内部内耗。一旦上面直选,下面是选的,就没法弄。
再一个原因,对中国改革问题不能从理想出发,从理想出发很好,应该搞全民大选毫无疑问,但是不行,应该搞阶层选举,一步一步往上推,应该的事太多了,但是现实不行。所以思考中国的问题,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够从理想出发,不能够从原则出发,从实际出发。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里面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什么?是“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为什么讲这个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现在中国的司法体制,审判权、检察权,一是地方化,二是行政化,都很严重。所谓地方化,就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受制于地方党委、地方政府。本来司法机关是什么?对公民权力进行维护,进行救济,而公民权力是相对于国家来说的,它具有普遍性。现在受制于地方政府,你怎么有效地维护普遍的公民权利呢?办案过程中肯定受地方政府,地方党委的约束,不能够独立审判。
最高法常务副院长曾经有一篇文章,今年5月份发在报纸上,题目是《我们如何防止冤假错案》,什么意思呢?现在很多冤假错案的形成,实际上和司法机关本身关系不大,为什么?因为司法机关办案的时候,受到很大地方政府的制约。像河南的赵作海杀人案,浙江张氏叔侄的强奸案,这样的案子,地方政府能做出保留余地的判决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地方司法判决中受到各种地方的干扰。最高法专门给中央写信,司法办案过程中,受到太多的外部势力的干扰,不能保障独立审判。中央把文件批给政法委,政法委批给司法机关。这个问题必须改革,使得司法机关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查权。本来我是审判长,我判了,我判完之后交给庭长、院长再批准,实际上庭长、院长不一定熟悉,他的批准有时候审批是错的,按照专业主义的方式,你审判,你负责就行了,你审批像行政机关一样,不符合法律专业主义的精神。行政主义需要一步一步审批,但是涉及到专业主义的东西里面,不需要一步一步上报审批了,他可能不了解。针对这种情况,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实际上省级以下垂直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让审理者来判,谁审谁是最终裁判,不要审完以后上报领导一级一级申报,由裁判者负责。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这句话听了很多遍,不能过分依靠党员干部的自律,不能老是讲从严治党,党要管党,依靠党本身没错,更要依靠人民,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制度是保障,人民是主体,要往下运行是一个现实的突破口。今天三中全会提到这样几个观点,一是“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凡是上清单的都是你的权力,凡是清单上没有列出的,地方部门一律不能行使,这个约束很强。把你的权力列单子,就这么多,单子上没有列的都不能行使。“完善党务、政府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实际上突出了纪委对党委相对的独立性和制衡性。“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对于这个问题,领导干部财产公开,这个问题争论很多。一个基本的想法,分部分地逐步地推行。现在新任的领导干部、后备领导干部中间在推行,全部推开阻力很大,只能选择一部分,渐进式的推行,分部分的,分层次的推行。实际上这是我们改革一贯的策略。如果说整体推开难度很大,先搞一部分。
(三)文化体制改革
针对当前价值观领域的混乱状况,我们强调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针对当前文化体制中存在政企没有进一步理顺问题,我们强调进一步强调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四)社会体制改革
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大家关心比较多的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因为确确实实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比较严重了,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这种高度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导致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关系高度紧张。随着改革的推进,到今天中国社会有暴富阶层。中国暴富阶层让人厌恶的一点是“炫富”,网上有各种炫富行为,富家女,富二代。我看到一个报告,2010年10月份的报告,一系列的豪华车队从河北石家庄开往河北正定,干吗呢?不是迎接领导,也不是迎亲,是迎接一个从青海玉树花了三百万买的一条藏獒,有钱不知道干什么,难道一条狗就这么珍贵?反正我不太理解。这是中国的暴富阶层,为什么?他没有经过长期市场文明的熏陶。我们常讲英国绅士,英国绅士是英国几百年市场经济熏陶出来的。我们市场经济刚搞几十年,我们有钱了之后不知道干什么。
什么叫做社会底层?北京街头巷尾摆摊、收垃圾的就是社会底层。我专门对社会底层的人做过研究,包括收垃圾的,确实感觉这个体会很难受。底层社会生活比我们想象更糟糕。为了争夺一个空瓶子,就可以大打出手,一个塑料瓶子不到一毛钱,为了争夺垃圾你捡还是我捡,拔刀相见酿成命案。因为社会底层掌握资源越来越少,为了争夺这一点资源,社会底层内部的竞争加剧了,生存的逻辑,生存的伦理扭曲了。没有办法,我还要活着。所以,对这个社会底层来说,你看到生存伦理、公平竞争看不到,他要活着。
就这个问题,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讲过,“在社会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底层的沦陷将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这个问题首先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问题。……我们的公共政策不能满足于将下层‘不出事’作为目标,而是要改善下层生存的生态,使得那里能够成为一个可能比较困苦,但仍然是有生存机会,有向上流动希望的空间”。希望比什么都重要,不能失望,更不能绝望,要看到希望。
李克强在上个月30号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他说“要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可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避免陷入生存窘境”。所以高层对这个问题非常清楚的。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通过法治思维化解矛盾;二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什么意思?对于公共的资源,是产权人真正到位,如果公共资源产权不到位会怎么样?会导致“公地悲剧”。西方经济学家哈丁曾经提到“公地悲剧”,公共的牧场是公共资源,好多的牧人放牧,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过度放牧不好,但是公共资源你不去放,他就去放,都去放,最后导致土地沙化。如果公共资源保护不到位,会导致对公共资源过分使用与浪费。比如说河流污染,河流反正不是我的,你排污,他排污。所以必须使得公共资源产权人到位,国家所有,必须建立机制,加强管理,加强自然产权制度,使得公共资源真正产权人到位。
(六)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
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我就不讲了。
(七)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这个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之所以成立这个小组,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改革政策,如果没有这么一个小组的话,各个部门分别出台改革政策导致什么?导致各个政策之间不协调,这个问题很要命,各个问题九龙治水,政策不协调,不配套,影响改革的推进。再就是即使有好政策推行不下去,为什么?没有强力机构推动实施。我们的历史经验,改革经验证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机关去推动实施,中央政策很难贯彻下去。比如1993年朱镕基做副总理,为了实行分税制,朱镕基专门到17个省与书记挨个谈话,最后分税制实施成功了。后来十六届三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一些决策,像土地流转,地方政府根本不太理睬,因为没有强有力政策实施。一方面政策要协调,另一方面已有的政策,好的政策要推动实施,必须成立一个更强有力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顶层设计,非常具有必要性。
以上,就是我们对整个三中全会《决定》的解读:重大战略意义,总体战略思路,系统战略部署。可以说,三中全会《决定》部署非常详细。
最后一分钟讲一点:把握时机,深化改革。三中全会出台非常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我们期望在未来一段时间,要把握这样一个改革的有利时机,把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向实际。
为什么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是改革的有利时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改革共识重新凝聚,改革动力重新汇集,尽管现在有矛盾、有冲突,但是局部社会秩序基本稳定,这是改革的有利条件。再一点,尽管发展方式转变艰难,但是公众的预期相对乐观,中央有这个能力,保证经济7%左右,能够发展一段时间。尽管贪污问题比较严重,但是中央对高层,社会对中央,对高层还是高度认同的。再一点,尽管既得利益十分强大,但是现在既得利益必须依附于我们这个体制,既得利益治理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态度,中央政府对总体局面具有可控性。
综合以上因素,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改革非常有利的时机,这样一个有利时机,必须要把三中全会已经出台的措施有力地推动落实,取得改革的时效。到2020年还有七年时间,七年以后,我希望我们会带着一种自豪,一种满意的心情来回顾这七年的改革历程,我们也期望中国的改革确确实实推动前进,取得成功。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