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社科院专家:建立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

专访社科院专家:建立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

更广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意味着要从局部开放过渡到全面开放,意味着从积极“引进来”到主动“走出去”。目前我国有5000多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存量,不开放我们就无法拥有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资格,更不用说话语权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必要一步

记者: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它将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新变化?

裴长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意味着要从局部开放过渡到全面开放,意味着从积极“引进来”到主动“走出去”,力争实现更高层次、更多维度、更多联动的开放格局。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义,首先体现在“以开放促改革”这个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目标上。

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试验窗口,“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上海自贸区被寄予厚望。《决定》明确指出,“在推进现有试点基础上,选择若干具备条件的地方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内自贸区获批,并服务深化改革的大局。

其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可以使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有序自由地流动,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市场的深度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了很多领域,但大多是货物贸易领域,而以银行、保险、基础电信等为代表的服务业,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开放,制约了改革的深入推进,影响了统一开放市场体系的成熟。《决定》特别指出要“放宽投资准入”,而非以往所指的仅仅“放宽外资准入”,一字之差却意味着内外资将真正实现一视同仁。

第三,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此举将让中国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开放并不意味着不保护,我们对外资开放,实际上也是给对方提出了对等的开放要求,比如我们“走出去”,也要求对方提供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等。目前我国有5000多亿美元的海外投资存量,不开放我们就无法拥有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资格,更不用说话语权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必要一步。

从体制层面提供强大保障

实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要把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搞好,做好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并转变政府职能,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技术手段,从体制层面提供强大的保障,对于阻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订,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记者: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已经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裴长洪:首先,要把上海自贸区的试验搞好。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建立若干个自由贸易园(港)区,有利于从点到面形成体系。从长远看,中国的自贸区战略是面向经济纵深发展,重新打造在全球经济中价值链定位的一个突破口。

第二,就是要做好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决定》指出,要“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实际上第十轮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已经开始,欧洲也提出要与中国商谈投资协定,这些都涉及全球规则的制定。在此过程中,我们既要承诺对外开放,也要留有一定余地,使开放与改革更协调。

第三是转变政府职能,这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最关键的环节。学习新规则,探索新规则的建立,同时不断加快管理方式的改变,这本身就是一篇大文章。

当前有一种误读,认为自贸区一定会享有很多优惠政策,不少地方在申办自贸区上的积极性也很高。事实上,自贸区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政策优惠,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改革。政府首先应该学习、掌握好与国际接轨的经济新规则,这是转变职能的前提。

第四,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技术手段。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建立健全适合开放型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组织机构和法律法规,涵盖组织体制、程序体制、管理体制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

一个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减少政策性调控,强化制度性调控。这就要求从体制层面提供强大的保障,对于阻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订,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