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中的个体化与社会团结(5)

转型社会中的个体化与社会团结(5)

——中国语境下的个体化议题

[7][德]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8]U. Beck and E. Beck-Gernsheim,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Sage, 2002, p.11.

[9]U. Beck,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 1992, p. 127.

⑩笔者曾将这种状况概括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参见王建民《中国社会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2期。

[11]严复先生曾将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On Liberty传神地译为“群己权界论”。

[12][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70~179页。

[1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页。

[14]肖瑛:《把个人带回社会》,载应星,李猛编《社会理论:现代性与本土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267页。

[15]参见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佟新《延续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一起国有企业工人集体行动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关于房屋的故事》,《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16]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260~261页。

[17]马杰伟:《酒吧工厂——南中国城市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18]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第376页。

[19]F. A. Hayek,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8, p. 23.

[20]张之洞:《劝学篇》,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6页、第130页。

[21]参见马立诚《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2]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23]甘阳:《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复兴》,载《文明·国家·大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27~32页。

[24]参见严复《译群学肄言序》,载《群学肄言》,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vii-viii页;严复:《原强》,载《严复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2~32页。^

(作者简介:王建民,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