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方要求学生至少阅读20本课外经典
自2009年起,人大已开设37门通识教育大讲堂选修课,规定学生必须修够其中4个学分,而为了加强母语教育,人大还开设51门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包括《诗经》、《红楼梦》、《道德经》等,要求学生选修其中2个学分。
然而,大学汉语只是其中一部分,如学生不选修,如何保证其母语能力?
洪大用称,校方已要求全校学生必须在课外阅读至少20本文化经典,并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技能。
此外,人大还将组织阎连科、刘震云等文学院作家群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并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由专业老师开展个性化写作指导。
背景
课改涉及多门必修课
洪大用介绍,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课改,不仅涉及大学汉语,还包括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
其中,大学英语将有2个学分的口语教学,以达到强化口语交流的目的,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保持原学分的基础上,重视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此外,校方还将必修课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的学分,由6个降为4个。
大学语文,该选修还是必修?
“高考语文加分,大学语文变选修?这让学生们何去何从?”网友“@密码忘记了”11月11日发微博称,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让人无所适从。对于此事,有的网友认为在大学之前学的语文已经够用,大学里可以腾出精力学其他的;另一些网友认为,语文学习非但不该减弱,反而应该加强。一场辩论赛在网上展开。
正方观点:
学习语文是中小学阶段的任务
@我家的文竹:改成选修比较好,尊重每个人的爱好。
@卢洋的目标是星辰大海:这个是看实用性吧!英语以后发论文、帮导师翻译文章会用到,语文就没这些功能了。
@做个快乐的堂吉诃德:现有的大学语文,就其内容而言,与高中时学的没多大不同,减弱其地位也没什么。
大河网网友“纠结几句话”:通过大学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把语文这门课弄的滚瓜烂熟了。大学如果还在这上面消耗光阴,无非就是多读几篇文章,人为地制造几个语法,不如省点力气。
@山歌karen:这有什么好争论的?汉语到一定程度就熟识了,丢不掉的,可以在此基础上学点别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盛大林:母语确实很重要,但这应是中小学阶段任务,实际上多数也都掌握了。如果十多年中小学都没能学好汉语,大学再修也难有明显进步。当然,谁想再学,可以选修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