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学语文如何“修”?(5)

【案例】大学语文如何“修”?(5)

然而,痛过之后,却必须有反思。语文课程被抛弃,一方面缘于当下社会的浮躁与功利,另一方面与高校雷同的授课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中小学阶段,缘于应试的压力,语文课承载的可能是常识和基础知识普及的任务,其工具性和实用性非常明显。遗憾的是,在大学课堂,很多老师还是照搬中小学的教学模式,将语文课上成了语文基础的补习课、传统写作的培养课,却忽视了它本应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和语文习惯的养成。于是,语文课在学生们的审丑疲劳中,被渐渐抛弃。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课,而是讨厌那种千篇一律、毫无创新的授课方式。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从高校语文课被冷落与国学社被追捧的对比中得以印证。

要破解大学语文不受待见的现实命题,关键并不在于大学语文究竟该选修还是必修,也不在于它和英语课程的地位孰高孰低,我们的社会应该给大学语文创造更为适宜的生存环境。我们的高校教育方式,应该将大学语文的精髓分解到每一个教学过程中去。如此,大学语文才会散发出魅力,发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启示与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课由必修变选修”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一时间,诸如“不重视母语教育”之类的质疑声四起。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怎么就成了选修课?说难听点,这不是数典忘宗吗?从必修到选修,大学语文教育退步了?       

这几年,类似热议并不鲜见,个中缘由也不难理解。语文教育,承载的不仅是听说读写这类基本技能,更是对本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语文变选修”所引发的争议,更多源自公众对母语水平下降的担忧,特别是在全球化日趋紧密,西方文明强势影响的背景下,语文的“弱势地位”难免会引发出于文化自觉的本能对抗。

尽管如此,人大所做的改革也并无不妥之处。正如人大所回应的那样,大学语文不应简单地变成“高四语文”,更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择。

事实上,很多大学开设语文课,在于学生语文能力存在短板。当下国民整体语文能力下降,应为不争的事实,造成这样的原因,显然不应是大学,而是中小学教育和互联网文化的兴起。

从这点其实也不难发现,语文教育的问题,并不在语文自身,而在于如何能够从各种束缚和影响中松绑,这恐怕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比起必修还是选修,说到底,更重要的还是到底怎么修。学校采取类似“末位淘汰制”调整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倒显示出几分改革的人性化。与其留在课表成为令人生厌的“必修”,不如思考如何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找到学生“热情不高”的原因。从这一点上来说,用吉他为《道德经》谱曲的外国留学生也许能给人一点启示。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