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官二代“绕道”入编,“萝卜招聘”挑衅社会公平(6)

【案例】官二代“绕道”入编,“萝卜招聘”挑衅社会公平(6)

杜绝“绕道进人”不能仅靠“一辞了之”

事业单位招聘有着严格的招考和审查程序。对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要调进机关、获得编制,必须过五关斩六将,绝非一张擅自捏造的简历就能蒙混过关。如果没有“个别领导”的庇护、帮助,仅凭干部子女或亲属一己之力不大可能办得成。仅对黄某等人“一辞了之”,而不追查其背后的“权力之手”,无疑是避重就轻,难以让人信服。

人事问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关乎社会公平公正,公众十分敏感。任由个别领导干部将之变成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赤裸裸地以造假手段和权力运作,实现其子女亲属对公共岗位的侵占,不仅严重破坏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事制度,更是败坏党风政纪,甚至会滋生腐败。

近些年,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亲属谋职、谋位、谋饷的事情并不少见,从“萝卜招聘”“吃空饷”再到“伪造档案”“绕道进人”,胆子越来越大,手段不断翻新,公众意见很大。但是,不少案例都只处理了违规入职者,其背后存在的隐蔽利益输送往往“查而不纠”,最终不了了之,如此高高举起轻轻放下,怎能堵塞“近亲繁殖”的漏洞,怎能防范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防止领导干部利用公共权力或自身影响为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作风。”在此背景下,江永县及其上级更应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将“绕道进人”事件作为典型案例彻查到底,同时对涉事官员进行深入问责、以儆效尤。

江永县在17日的回应中已经明确表示,将“对干部人事和机构编制领域突出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众期待各地一方面更加严格人事招聘、调动制度并狠抓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另一方面对想“歪招”的官员加以严惩,绝不姑息,不让“绕道进人”类事件再次发生。

以透明公正的程序堵住“绕道”者

清退自是必须,但清退显然不该是最终结果,究竟是谁帮助这些领导子女伪造了档案、调动了工作、审核了编制,还需进一步的调查和问责。否则,如此违规的成本就太低了。

抛开具体细节和相关人员此前的“奇葩”表态不谈,官员子女能够享受种种优待,其实不足为奇。从他们的父母在官场中升到一定位置开始,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便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保送上大学、保送读研,完成学业后,轻松找个好工作,某种程度上这已成了“固定套路”。之前,媒体也多次曝光过某些官员子女在父母的关照下,谋得了事业编制、公务员身份,一些能量大些的官父母更直接把子女送进了大城市的对口单位或者收入更高的国企、央企。

近年来,每到毕业季,就业难的问题都会备受关注。但现实往往是,所谓难更多是对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一些有背景家庭的孩子往往能借助父母的人脉、地位、权势等轻易找到不错的工作。

曾经,人们坚定地相信读书改变命运,而拼爹事件的出现让人们对此产生怀疑。如今,发生在湖南江永县的违规调动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警示:一些官父母已经不必在考试环节煞费苦心地设条件、走程序了,而是学会了绕开考试环节,以工作调动的名义帮子女谋得一官半职,至少一个编制。换句话说,不管“直线”还是“曲线”、“直行”还是“绕道”,有官父母罩着,官员子女最终都会“前程无忧”。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往往只能望而兴叹。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近年来爆出了不少类似“爹影重重”的事情,而否定这些地方官员和他们的子女。事实上,秉公无私、不利用职权帮助子女“走捷径”的官员占了大多数,靠自己奋斗、拒绝父母关照的子女也大有人在。问题的关键是,“爹影重重”即使是个别事件,它们对公平公正的冲击也不可低估。

说到底,官员子女当然可以进入公务员队伍,也当然可以拥有事业单位编制,但必须符合相关规定和政策,必须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公平地竞争,不因为自己的出身而享有任何特权和优待,占据更多本不该获得的社会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放任时下的拼爹泛滥、放任潜规则胜于规则,恐怕才是真正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