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意义深远(2)

【案例】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意义深远(2)

退休制

以年龄划分更为人接受

年过七旬的李泽椿说,院士在达到一定年龄后,一般不会在科研第一线,这样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跟不上科学的最新发展形势。虽然老院士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宏观把握科学问题,但院士还是需要在科学科研第一线,真正起到思想库的作用,推动国家发展。

对于是根据在科研第一线,还是按年龄来划分的退休标准问题,李泽椿认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按年龄划分院士退休标准,可能比较为大家所接受。

至于院士的退出机制,李泽椿也认为有存在合理性,如在发现个别院士有学术不端或学术腐败时,可实行退出制,具体如何操作应该经过认真研究讨论。

退出制

将鼓励院士踏实搞科学

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每两年增选一次。在2011年的最新一次增选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2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783名。

根据院士章程,在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自由参加院士会议。两院院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

随着近期“铁路巨贪”张曙光贿选中科院院士事件的曝光,有关院士选拔的争议不断。有院士指出,院士只是一项终身荣誉,而不是岗位,并不存在废除终身制的问题。但现实中,院士荣誉往往与优厚待遇挂钩。我国不少省份规定,院士在组建实验室、申请科研经费等方面享受优先权,在生活补助、医疗保健等方面甚至享受副省级待遇。院士荣誉不退休,这些待遇也就不会退休。在这种体制诱惑下,通过学术造假、贿选等途径竞选院士,自然难以禁绝。

“非常赞成对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希望能够动真格的。”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虽然现行体制从来没有提出过院士是不会退休的,但只有真正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才成长,让院士不仅仅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终身荣誉,也能鼓励院士们踏踏实实为科学做贡献。

遴选

减少对院士数量的要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提出,希望在具体改革中,能减少类似鉴定会、论证会、评审会等对院士数量的要求和规定,“院士在某个领域钻研,但并不是全才”,还要减少对院士的盲目崇拜。

中科院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进院士制度改革,明确遴选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优化推荐渠道,强化推荐者的责任,真正实现候选人的被动推荐;强化学术界同行评议,加强接受社会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有效防范非学术因素干扰的制度和机制;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系统设计,有序推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