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观点
过分崇拜院士非制度问题
对于此次改革,也有院士提出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院士制度改革是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要想真正解决院士制度中的问题,还需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上的问题,比如科技界的腐败问题。至于院士退出和退休制如何操作,更需要深入探讨,“什么样的院士要退出,退出多少人?”何祚庥说,事实上,院士退出制此前也存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曾分别清退过两位院士。今后建立的这个退出制和此前的有何区别,要进一步考虑。
“建立退休机制,那么多大年龄该退休?”何祚庥说,以他本身为例,虽然他已成为80岁以后的资深院士,但依然在从事科研工作,在单位上班,“那这样的院士是不是也要退休呢?”何祚庥认为,目前的院士增选中,他本人当选院士时是53岁,现行院士增选体制中并没有倾向年老者当选的规定。至于有些地方对院士待遇过高、对院士过分崇拜的问题,何祚庥认为这并不是院士制度本身的问题。
院士制度的“破”与“立”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院士管理制度僵化,引发负面新闻不断,饱受社会诟病。院士承载太多隐形资源和利益纠葛,又没有退出机制,使院士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最典型的例子是:“烟草院士”谢剑平“该辞退却辞不掉”,相反,“八旬院士”沈国舫“想退休却退不了”。为此,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成为三中全会重要议题之一。然而,不破不立,改革院士制度,关键是要做好“破”与“立”这篇大文章。
首先,应实行“三破除”。一是破除院士行政化。院士遴选应坚持以德为先、学术优先的原则,让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扭转过去政府和学术官员易当选院士、院士易做政府和学术官员的不良现象,让学术至上取代行政至上。二是破除院士终身化。院土违纪或不符合条件,责令退出,永不遴选;院士到了一定年龄,必须退休,可聘为“荣誉院士”,扭转院士“终身荣誉”需“终身工作”的弊端。三是破除院士功利化,保持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和荣誉性,不与物质利益、科研经费以及院士所在单位工作挂钩。
同时,应实行“三建立”。一是建立院士考评机制。做好长远规划和制度安排,制订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院士品德、学术规范;建立院士个人品德、学术档案,注重平时对院士品德及学术成果的督察,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二是建立院士监督机制。除了“两院”做好内部监督之外,应探索社会监督机制,将院士相关信息公开发布,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建立院士激励机制。鼓励院士潜心科研,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的院士,给予重奖。
“破”与“立”的重点是:破除院士行政化,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只有这样,“两院”才能真正成为纯粹的、权威的学术机构,院士才能真正成为学术界的精英,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使那些长期从事科研且成果丰硕的中青年人才,在院士评选和科学研究中脱颖而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