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根治“潜规则”,还驾校一片“洁净”(3)

【案例】根治“潜规则”,还驾校一片“洁净”(3)

在新闻中,我们还是能听到少数人的“异议”的,有的现身说法自己的不公平待遇,也有点揭露层层黑幕。他们是一群较真的人,即便不是很彻底,却让这种“闷声发小财”的潜规则现象如坐针毡。

也许教练们也感到很委屈“花钱买便利,还有什么牢骚?”这种心态在教练圈中很有市场,甚至有点“行业标准”的感觉。有些刚初出茅庐的教练或许还想坚持底线,他们称“找关系、送红包的现象很多,可命只有一条!”但在强势潜规则的暗示下,恐怕最终难以独善其身。

驾校应该有着自己的应有之义,比如现在很多驾校只教你考试拿本的本领,根本没空理你学车上路的渴望,更遑论其他方面做到表率作用。驾校缺位,监管缺位,还有很多考生思想也缺位,当人人都少了较真,那真只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驾考潜规则背后的制度之殇

汽车的发明,缩短了生活的距离,扩大了社交的半径,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汽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如果用不好反而是“交通凶器”,这种双刃剑的性质更加需要我们强化驾校的学习,从根源上减少“马路杀手”;用“意思意思”的方式取得驾照,不仅是违反交通管理法的行为,更是一种将生命视为儿戏,对自己、家人和社会公众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驾校师傅吃拿卡要的情况屡禁不止,交管部门出台了多项治理措施为什么收效甚微呢?从源头上来说,财经作家高承远认为是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导致这种陋习长期的存在和蔓延。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只规定“经考试合格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给相应类别的机动车驾驶证”,这说明通过考试便可拿到驾驶证,与是否参加驾校无关。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驾培资源的垄断导致驾考和驾校捆绑难分,驾校培训证明成了驾考的“准考证”,要获得考试资格就必须参加驾校的驾驶培训成为不成文的规则。

既然要获得驾照必须要参加考试,要参加考试必须要接受培训,而培训资源包括教练和教练车又统统被驾校所垄断,那么要获得驾照必须得经过驾校这一道关。学员花钱报名,教练有完全自主的权利决定你怎么学、该如何考,让谁多学让谁少学,让谁先考让谁后考,经济学上早就说过了“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练受到监督和制衡的力量太弱,吃拿卡要就成为顺理成章的潜规则甚至是明规则。

我们为什么不学习一下支付宝的模式,强化学考分离的驾考制度,驾校甚至私人机构进行学员培训,交管部门负责考试,学员自主选择信誉好的驾校师傅进行学习,价格互相商定,甚至采取“学成付款”的方式。这样驾校师傅也会尽心尽力建立自己的口碑阳光教学以保证获得“好评”和更多的学员以及利益。

遏制“花钱买驾照”当剥离利益关联

随着驾照需求的越来越旺盛,市场化和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甚至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驾驶培训行业唯利是图,真收费假培训,在培训时间上打折扣,学时不够,内容不落实极为普遍。笔者是2010年取得驾照的,虽然按照规定必须要参加86学时的培训,但实际上因为工作所限,没有达到要求的三分之一。虽然还有很多学员比这更少,但这并不影响其考试合格,在场考时,教练会站在对面通过对讲机教你操作;而路考时因为事先已经做好了“勾兑”,最后变成了走流程。当然,在有硬指标的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运气”不好而重考,但大多也是给钱过关。加之考试本身设计的难度不大,驾照考试和领取的成功率极高。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国《道路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学习机动车驾驶,应当先学习道路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试合格后,再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在道路上学习机动车驾驶技能,应当按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路线、时间进行。同时,应当使用教练车,在教练员随车指导下进行。也正是这样的专业性设定,给驾校这种培训机构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