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的视角分析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乃至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树立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根本立场和历史态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进一步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结合与统一,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旗帜和道路,是党的生命,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的第一位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了集中阐述:“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就此,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本文重点围绕十八大报告这一论断,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分别就“探索中的选择”、“选择中的坚持”以及“坚持中的发展”等几个问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系统的学理探讨。

一、探索中的选择

作为明确的当下中国语境解释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革”结束后,关于中国的前途命运,当时有三条道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其一是坚持“两个凡是”,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其二是借纠正“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其三则是直面现实,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开辟新路。当时情况下开辟新路显然困难重重。其中,“两个凡是”是禁锢人们思想的“紧箍咒”。要想破荆斩棘,必须首先打碎这个精神枷锁。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成为破冰之斧。这篇文章通过界说真理的实践标准,澄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准备。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两个凡是”被彻底否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正式启航。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邓小平首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自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开始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实践主题,诠释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进而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和道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