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同时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就科学性而言,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始终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前列。就价值性而言,公平正义的制度伦理保证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进而促成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取向。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继续憧憬“人类解放”抑或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且还着重致力于当下的价值实践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种实践境域中,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第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总体价值理想的具体化,是在社会根本利益趋同化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异化”现象的整合与超越。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社会和谐既不是单纯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的权宜手段,也不是具有独立制度建制的社会形态,它的价值观照重心在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实际解决,是这个社会的主体“人”的合理利益的充分实现和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没有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火山口上的温床,而没有“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则是映在水中的月亮。鉴于此,就要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持久的社会和谐。
第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和价值视阈中,社会主义抑或共产主义本就是个“世界历史”范畴。尽管其实践起点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批判进而主张无产阶级抑或工人阶级的现实解放,但是它的终极关怀或最高理想却是“人类解放”。社会主义实践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它的世界历史视野和国际主义情怀。然而,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杂实际,决定了这个过程的漫长与曲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是真切的国际承诺又是庄严的历史责任。
第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形势下,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长期、复杂、严峻的考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理论感召力、社会凝聚力和政治公信力。中国共产党的光荣、正确、伟大,并不是因为它从来不犯错误,而是因为它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当前,要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政治勇气,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好地肩负起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