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及意义
即在中国劳动教养问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它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说明了什么?又预示着什么?但是我对劳动教养问题及意义的分析不是史学的,不是静态的回顾和总结,而是动态和过程及趋势的分析。
1.劳动教养与中共的理想和“性格”:斗争、运动、革命与专政
劳教作为一项新中国特有的制度,其产生变化和发展,是执政党中共的理想、认识和“性格”的反映,由其决定。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原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出的一种理论设想或主张,所以称为马克思主义,即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系统化的理论主张。但当这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于指导实践特别是经过前苏联列宁和斯大林的革命实践之后,便形成为一种社会制度模式,即社会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全世界的共产党人也以此作为自己实践的奋斗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政治信仰,按照共产主义的理念推翻旧政权,夺取政权,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正是基于这一理想才有了至今几十年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可以说,今天的中国梦,仍然是这一理想的延伸和发展。而劳动教养自然也正是合乎逻辑地产生于实现这一理想的革命与实践的过程之中。
那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革命与实践,怎么会合乎逻辑地产生出劳动教养来呢?且听分解。
中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经过几十年武装斗争,领导全中国人民推翻旧政权,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因此,取得政权之初,同样合乎逻辑更无可非议地清除政治上的反对势力,巩固自己的政权,这就是建国初期1950-1951年间,在外部抗美援朝、内部“土改”(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三大运动”。镇压反革命的结果是一夜之间诞生了上百万的反革命犯,于是以大规模劳动改造为特征的新中国的监狱制度----劳改制度应运而生。
那么劳教呢?经过1950年、1951年急风暴雨式的“镇反”运动之后,中共已经清除了自己政权的敌人和威胁,即经过建国初期5、6年时间的“三大运动”之后,中共已经解决了谁战胜谁的问题。因此,中共开始考虑中国社会下一步的发展去向问题,自然只有发展生产力、搞经济建设一个选项。为了给向经济建设转移铺平道路,扫清障碍,1955年8月25日中共在前期大规模、急风暴雨式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基础上,又发布了《关于彻底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发动了所谓的“肃反”运动。经过肃反运动的清洗和加固,中共政治上的敌人总算清理完毕。
劳动教养作为“肃反”运动的成果应运而生。对肃反清理出来的暗藏的反革命分子,除了判刑劳改的以外,不能和不需要判刑关起来的,实行劳动教养。“虽不判刑,虽不完全失去自由,但亦应集中起来,替国家做工,由国家发给一定的工资。”这个办法就是劳动教养。据此,1956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各省、市应立即筹办劳动教养机构的指示》。这就是中国劳动教养产生的依据。
可以说,产生之初的劳教,尽管还只是政治斗争的手段和方式,我们不能用法治规则去衡量和评价,但依和平时期的政治斗争或政治生活来看,尚属于健康、正常且颇具创造性的意味,还不能说偏离了社会政治生活的正常轨道。所以,从1956年筹办到1957年反右开始大规模的劳动教养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全国被劳动教养的只有1万人左右。作为判刑劳改的补充,使用非常严格和谨慎。
然而,这个时候劳教恰恰不是真正的中国劳教以及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劳教,真正的劳教恰恰产生于相反的认识和时代背景。
本来进入1956年之后,中国政治、经济和国内国际环境等,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开始考虑进入经济建设阶段。但就在这时,国际国内因素的发展变化又使中国没有做出正确的历史选择,没有让中国沿1956年9月中共八大提出的正确路线继续前行。
一是国际因素。由于二战结束后,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特别是以苏联为首的新生社会主义阵营的政权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领导者,其影响力更是举足轻重。所以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国内事务,受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强烈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大家庭,而苏联就是这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