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发展,既充满变数又有自己的必然法则。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正是顺应这一历史法则的必然结果。
□改革的逻辑,就是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更加成熟的逻辑,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逻辑,就是使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逻辑。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的旗帜被再一次高高举起,中华民族开始了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新的伟大进军。
深刻认识改革的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纵观党领导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90多年奋斗历程,可简略概括为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这既表现为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对于前两个阶段比较容易理解,问题在于后者。革命,是通过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当社会主义这一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建立之后,是否还需要进行一场自我革命呢?
这在经典作家书本上没有现成答案,也是新中国的创建者们未曾想到的。正因为“没有现成答案”和“未曾想到”,致使我们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中,走过一些弯路,甚至付出了沉重代价。
我们通常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转折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推动这一转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不发达、不完善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表现为制度建设上的不成熟、不定型,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叫“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于是,在经历了历史的曲折发展后,我们终于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进而得出了极为重要的结论,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始终面临着发展与改革的双重历史任务。
显而易见,要想真正取得社会主义的资格,赢得同资本主义的制度竞争的优势,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打破束缚生产力的体制机制障碍,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社会财富充分涌流,进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