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改革的实践逻辑
今天,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一方面,改革以排山倒海之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成长中的烦恼”。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悖论。
尤其是,经过35年不断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
如果同30多年前相比较,今天的改革面对的矛盾更带有深层次和系统性特征。所谓深层次,主要表现为利益的固化,甚至许多障碍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尤其是来自既得利益的羁绊。所谓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
基于以上分析判断,中央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改革的战略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而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
这就是新一轮改革的实践逻辑。
其一,在改革顶层设计上,提出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路线图:可概括为“总目标”加“六个紧紧围绕”,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飞跃,有助于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
——时间表: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任务书:即,全会《决定》提出的15项改革重点和60项主要任务,包括: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简而言之,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其二,在改革目标条件上,强调“三个进一步解放”。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利益固化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为此,全会《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