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一种社会现象。民族问题与民族的存在相伴生,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青海作为多民族省份,民族工作事关全局。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和推动青海科学发展与长治久安的重要抓手,始终高度重视,坚持常抓不懈,尤其从2003年以来,连续10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省委班子立足新起点,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眼于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着眼于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出了用8年时间建成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方略。这既是对我省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有效承接,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一、深刻认识先进区建设的时代背景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呈现新的态势和特点,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依然活跃,境内外敌对势力和分裂势力的勾连呼应依然加剧,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从国内形势来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度的不断加大,在更大范围内打破了各民族区域社会的封闭状态,民族之间交往交流增多,各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和文化差异显现,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增多。这种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这就必然增加制度化调节的难度;从青海省情来看,我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区域基础条件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处于反分裂斗争的一线,特殊的省情决定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在全局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正确认识先进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青海作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荟萃,决定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也决定了青海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统一上的战略地位。一是基础好。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982年开始定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从1983年起每五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并确定每年9月为民族政策宣传月,长期营造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二是定位准。进入新世纪,省委审时度势,省委书记骆惠宁同志(时任省委副书记)于2003年亲自牵头,亲自部署推动,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启动集中整改式的阶段性工作,2005年实现向系统性、日常性工作转变,成为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有效平台;2012年省十二次党代会上再次提升为“三区”战略之一,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更是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多民族省情认识的不断升华和对青海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三是效果明。经过10年创建工作实践,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不断深入,“三个离不开”思想、“四个认同”意识日益巩固,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体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开展创建工作的10年,成为了青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10年,全省经济社会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为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四是活动实。10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形式,丰富创建活动内容,拓展创建活动领域,探索形成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建模式,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基础、现实基础和体制机制基础,包括探索藏传佛教寺院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协调处理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民族团结进步创先争优和典型引路、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畜牧业等,确保创建活动的持续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巩固了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局面。10年的活动实践,为我省建设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进一步强化先进区建设的战略意识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了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突出贯彻落实民族政策的全面性、正确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摆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总揽地位,强调其战略性、全局性和牵引性。首先,讲战略性,是因为,青海作为除西藏以外最大的藏族聚集区,地理上处于重要战略位置,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青海的团结稳定事关中国西部的安全、稳定乃至资源开发。因此,先进区建设对于我省来说具有战略性。其次,讲全局性,是因为,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是民族区域自治面积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都最高的建制省份,少数民族和寺院分布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关全省,不谋民族团结,就不足于谋青海大局,这也凸显了先进区建设对我省来说具有全局性。第三,讲牵引性,是因为,青海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异常艰巨,尤其城镇化水平低、农村牧区发展难度大,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是协调处理多种社会关系的全部前提,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则是青海改革发展稳定的全部基础,民族工作因而处于先导性地位,这也凸显了先进区建设在我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中的牵引性。这“三性”表明,创建先进区有利于凝聚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上,着力推动我省跨越发展;有利于我们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工作和群众基础,打好进攻仗,掌握主动权,确保全省社会大局长期稳定;有利于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深化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提高战略思维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治青理政的本领,巩固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