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挑战(3)

北京市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挑战(3)

对策思路:城业联动、 顶层设计、部门联动、“三为”服务理念、职能转变

针对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的关键特点和重大挑战,我们认为,可以在四个方面推进北京市的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1、坚持产业升级、城市功能调整“双轮驱动”人口管理,“城业联动”须“量水而行”。

在产业调整方面,逐步建立起产业退出机制和产业准入制度,着重淘汰调整低端产业,控制低级次产业吸纳流动人口的规模;在城市功能定位上,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功能定位,统筹考虑中心城与新城的协调发展,强化“城业联动”,推动新城由“居住型”向“综合型”转变,合理布局各类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人口服务能力。同时,应“因地制宜,量水而行”,即要将水资源承载量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最终实现人口、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2、强化人口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分级分类人口有序管理长效机制。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建立制度化的“部门联动”。尽早建立以人口有序管理为导向的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和会商制度,降低因政策冲突导致区域流动人口过度聚集的政策成本,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行为,还原流动人口正常的就业成本和生活成本;强化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导向的部门统筹机制,降低因政策设计和执行漏洞导致人口流动成本费用不实的问题,例如,尽快出台违法居住和出租的处罚性法律法规等;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税收、规划、市场、福利、信息等各种手段,吸引人口主动登记和接受管理,实现人口有序管理。

在顶层设计的同时,还要对不同人群采取分类分级的管理措施,明确重点管理的对象和区域。对于流动人口,要寓管理于服务中,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并推进流动人口聚集区的拆迁改造;对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可考虑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实现人户一致,重点解决人户分离带来的社会管理问题;对于各级政府,应逐步明确其在人口管理中的职责和绩效考核标准,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全市人口规模的适度发展以及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的优化。

3、树立“三为”服务理念,推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合。

流动人口既贡献于北京的城市建设,又减缓了户籍人口的老龄化进程,但个人发展却遭遇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为了让流动人口共享北京城市发展成果,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相关部门应在做好“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的基础上,向“民生为本、服务为先、融合为要”的“三为”工作理念转变。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与户籍管理、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制度的衔接,形成部门协同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作合力,真正实现流动人口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文化交融的一体化发展。

4、加快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实现由“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务”转型。

2013年推行的卫计大部制改革要求全面推动人口计生部门的职能转变。北京市作为长期处于超低生育水平的超大城市,应尽快实现“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务”的转型。根据人群需求,调整人口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完善特大城市的生育政策;继续贯彻 “幸福家庭,和谐人口”的核心理念,打造完整的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完善人口动态信息,使人口数据成为监测社会风险的重要风向标。

(执笔人:尹德挺 闫萍 杜鹃)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