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
核心要点
本研究报告重点对2012年北京市人口发展的关键特点和重大挑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基本判断:人口增速趋缓、流动人口占比增加、人口素质改善、出生率回升、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以及核心区人口密度不降反增,人口问题对北京市的环境保护、经济转型、城市融合、社会管理以及城市安全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人口计生工作也面临重大转型。
本研究报告认为:未来应坚持产业升级、城市功能调整对人口管理的双轮驱动;强化人口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分级分类的人口有序管理长效机制;树立“三为”服务理念,推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加快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实现由“生育管理”向“生育服务”的转型。
阅读延伸
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3)揭示了北京人口发展的一些具体特征:
户籍人口总量稳步小幅增长
2000年全市户籍人口规模为1107.5万,2012年增至1297.5万,12年间年均增长15.8万,年增幅基本稳定在14万至20万。2011年户籍人口年增量为20.1万人,创近10年来的最大值,而2012年为19.6万人,与2011年相比略有下降,这与北京市实行户籍指标调控人口规模等措施有关。
冀豫鲁来京流动人口多
从流动人口来源地来看,河北、河南及山东三省来京流动人口的比例最大,分别达到22.13%、13.91%和8.49%,其次是安徽、黑龙江、湖北和四川。可见,来京距离、流出地的人口规模以及剩余劳动力状况是影响北京市人口流入量的重要因素。
务工经商是迁移主因
从流动人口迁移原因来看,务工经商是主因,家属随迁居第二。2000年,流动人口“务工经商”的比例为67.6%,2010年该比例进一步上升至73.9%,且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在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中,“乡-城”流动比例很大,2010年为76.10%,“城-城”流动的比例为23.90%;从职业构成来看,流动人口在流动后实现了职业构成的“非农化”。
流动人口聚集于传统服务业
根据普查数据,“专业技术人员”的从业构成由2000年的5.32%上升到2010年的13.1%。不过,在京外来从业人员的职业构成依然以“商业、服务业人员”为主体,从业比例由2000年的43.16%上升到2010年的48.1%。从行业结构来看,2010年在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流动人口比例分别为1.5%、27.5%和71.0%。从行业小类来看,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29.5%、17.7%及9.2%。这样的就业结构与北京市存在巨大的相关就业岗位需求和就业机会密切相关。
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
从少儿比例来看,北京市14岁以下人口,2000年为13.6%,2010年急剧下降为8.6%,2012年达9.4%。国际上通常认为,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从常住老年人口比例来看,2000年北京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14.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4%,2012年为19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
家庭户规模日趋缩小
从家庭户规模来看,随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加剧,家庭户的平均户规模日趋缩小。2012年常住人口家庭户以二人户为主,占30.9%,其次是三人户占29.8%,一人户占22%。家庭户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将对家庭养老和照料护理等产生重大影响。
户籍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
2011年户籍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4.1%,2012年进一步上升到14.6%,人数达到187.9万人。国际上通常认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则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则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近些年,少子老龄化导致的养老问题逐渐由隐性转为显性,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经济问题将逐步凸显。(季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