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鸣: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3)

辛鸣: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3)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改革开放35年后研究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又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体执政方略的亮相会议。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战略部署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改革要更加注重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从单兵突进走向全面改革,从外围切入走向深化改革,走向创新。

经过35年的改革,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了相对殷实的物质基础,也积累了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新期待,让我们有经验、有条件、有动力、也有压力在更广范围内拓展改革的步伐。

今日的中国社会,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期望已经不再仅仅是物质的温饱。今天的中国老百姓更关心的是经济小康之后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会主义民主大进步,要求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要求社会环境更美丽,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生活在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现在来看,这一新期待,单靠经济体制继续的单兵突进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目前中国社会状况与人民群众这一新期待之间的差距,正是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改革不协调所导致的。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六个方面开启全面改革的大幕。

当然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意味着没有重点,而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有了新进展,其它体制改革就有了好的基础与条件。

3、改革还必须走向深化

深化改革就不能再遇到难题绕着走,发现雷区停下来;不能只在一些细枝末节的环节上大动干戈,在重大问题上视而不见。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再仅仅停留于一些微观环节的制度设计,而会把重点放在夯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比如培育平等的市场主体,保障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经济政策不再仅仅盯在保增长上,还要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转变方式上下功夫;经济发展也不再只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以人为本,为人民发展,更加注重民生实际。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不再是“经济建设型”的政府,再不需要也不鼓励甚至都不允许政府自己赤膊上阵搞经济。微观层面的经济发展就让市场主体去做吧。政府在适当调节和必要监管之外,把更多精力放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方面。比如,改革就业体制,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改革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收入占收入分配的比重;改革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改革自身建设,增强行政执行力与行政效率等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