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熟悉的“基础性作用”到还略感生疏的“决定性作用”,一词之变,所导致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力度以及政策导向迥然不同,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供了理论依据。至于说“两个都是”的论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更要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个社会最大的活力,反过来,一个两极分化、阶层隔阂、管制与审批过度的社会是不可能有活力的。因此今日中国,需要通过公平正义来激发社会活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等一系列着眼公平正义的改革部署为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平等享有权利坚定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随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异地高考”、“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等这类的称谓将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形成,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将不再仅仅是愿景。
——我们还要解放和增强制度活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可以从许多方面做出概括,充满生机和活力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优势之一。无论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还是生态文明,所有这些主题背后都蕴含着对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富裕和谐新社会向往与追求的勃勃生机、巨大活力。但这些年来这一优势在制度实践中有所忽视或淡化。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把我们制度中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真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也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改革必须是全面改革
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革意味着对既有格局的打破与革除,因而在改革起始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只能选择容易改革的、必须改革的某一节点率先突破,然后以点带面,积累条件,逐步展开。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年中国社会的改革就是率先从经济领域展开,通过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来逐渐改变既有的体制模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