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2)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2)

——写在粮食“十连增”之际

“十连增”具有区域齐头并进的均衡性。这十年间,全国有25个省市区粮食增产,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调入省市是减产的。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增量占全国增量的88.3%。长期以来,地区间你增我减、增长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变。

“十连增”具有发展转型的科学性。这几年,粮食生产中的资源利用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也逐年同步提高。以农业用水为例,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农用水占全国用水份额却逐年下降;按粮食计算,每1公斤农业用水在十年前只能产出1.25公斤粮食,2012年却达到了1.6公斤。同时,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双双达到57%。

粮食实现“十连增”,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生产要素加速外流的背景下取得的,历尽艰辛,来之不易,特别是今年,春季东北的低温春涝、夏季的南旱北涝等都给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但是,在化解种种不利因素、复杂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稳定发展之路。十年来,我们提出了一整套指导粮食稳定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了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构筑了支撑粮食稳定发展的科技体系,摸索了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防灾减灾机制,创新了推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工作方法,这些探索和实践理顺了粮食稳定生产的体制机制,将粮食生产送入科学发展轨道。

特别是在今年灾害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工作推动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政策有力。政策是农业生产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挥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和分管农业的汪洋副总理多次到农业生产一线调研指导,国务院两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粮食生产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了灾害损失。二是抗灾有效。减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增产,今年农业部及时完善防灾减灾预案,落实科学减灾的措施,先后派出了6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灾区开展指导,全力推进农业的科技抗灾。三是指导到位。农业部在关键农时季节先后组织制定和下发了20个技术指导意见,另外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落实田间管理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今年灾情比较多、也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对抗灾夺丰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在更高的起点上,攀登更高的高峰,不断地在更大的挑战面前铸造新的辉煌。它不仅彰显了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家的基础实力,而且更以愈加昂扬的姿态告诉世界,中国的粮食生产是安全的,中国人有能力养活自己!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