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4)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4)

——写在粮食“十连增”之际

全面把握保障粮食安全的深刻内涵

这十年,收获的不仅是一串串丰收的数字,也是稳粮增产的能力、信心、机制和经验,是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深刻内涵的全面把握,是对于一个有着13亿人口、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背景下的农业大国,究竟要走怎样的粮食发展道路的核心认知。

坚持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是根本方针。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安全问题。无论是从国际粮食贸易考虑数量的供给、从粮食政治属性考虑安全供给、从粮价上升考虑购买能力的供给、从国际关系考虑大国责任供给,从历史到现在到未来,我们都不可能把安身立命最根本的东西交到别人的手中。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守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安全。

把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农业的首位是首要原则。当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首要目标仍是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在推进现代农业中,要始终坚持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不断加大对粮食发展的扶持力度,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更好地调动地方政府抓粮、农民群众种粮、科技人员兴粮的积极性。这样才能真正筑牢粮食安全的基础,有力保障、强力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基本保障。这十年来,我们发展粮食生产的过程,实质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过程。农业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产业,它既面临着经济风险也面临着自然风险,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连续增产的时间越长,离拐点就越近。要尽可能持续地把增产的势头保持下去,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关键就是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保障。

不断强化科技的核心支撑能力是根本依靠。任何时候,技术变革和科技进步都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重要基础支撑。尤其是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物质投入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在农业灾害性天气不断频繁发生、粮食生产不断刷新一个又一个高点时,在外延扩张式发展道路不可行、也走不通的情况下,现代科技必然成为粮食增产最重要的战略因素。

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是必由之路。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体制机制的变革始终是促进粮食生产最本质的动力。纵观我国历史上数次粮食生产大丰收,无不来自于改革对生产力的强力释放,这仍必将是未来推动粮食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巨大动力。只有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探索创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激发粮食发展的内生动力,我国粮食安全才会有更坚实的保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