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5)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5)

——写在粮食“十连增”之际

坚持可持续的粮食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改革再次成为最为人所瞩目的时代命题,经济转型升级到了迫在眉睫的关口,而粮食在连续十年增产、一次又一次刷新产量纪录以后,各种资源要素和支撑条件已经绷得很紧,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探索更科学、更生态、更可持续的粮食发展方式。

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科技贡献率。在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高涨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在粮食生产中继续无节制地大水漫灌、超采地下水难以为继,继续依靠增加化肥农药施用增产的路径难以为继,继续只顾铺膜不管回收的增产方式难以为继,继续靠“人海战术”搞农业难以为继,继续重用地轻养地的增产方式也难以为继,而应当积极探索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的新路子。同时,科技是再造粮食增长势的关键驱动力,要力争在良种培育、农机装备、节水灌溉等粮食生产技术瓶颈方面有新突破;要分区域、分作物形成一批适宜更大范围、更广区域、不同耕作制度的标准化高产技术模式。

要创新扶持机制,健全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体系。把提升地方政府、种粮农民和科技人员三个主体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整扶持方向,更加注重直接调动农民、地方和科技人员积极性;调整扶持对象,更加注重培育新型种粮主体;调整扶持重点,更加注重提升种粮科技水平;调整扶持方式,更加注重物化补助,充分发挥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扩大粮食增长主力军阵容。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整体布局,科学划分粮食主体功能区,打造新一轮粮食增长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在国家已经明确13个粮食主产省基础上,根据近几年粮食面积、产量、商品量和资源潜力,划定一批粮食主产粮市、主产粮县,打造一批能够提供稳定粮源、确保国家产销平衡的“国家队”。推动专业化分工,培育专业化大户、专业化合作社、专业化服务队伍,集中力量、集合要素、集约资源进行培育扶持。

要创新保供给的思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构建粮食供求平衡新格局。有些粮食产品,我们少不了、缺不得,需要进口补充;有些粮食产品竞争力我们缺乏优势,不进口也不行;有些产品我们资源环境支撑这根弦绷得太紧,进一步发展持续不了。我们必须在立足我国资源条件实现基本自给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保有舍的方针,科学确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农村改革的大旗迎风飘扬。站在粮食“十连增”新的历史起点上,乘着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东风,我们要坚决遵循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珍惜大好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接力接续奋斗,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稳定供给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