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授叫嚣“我的命十条命换不来”的底气何来?(4)

【案例】教授叫嚣“我的命十条命换不来”的底气何来?(4)

【启示与思考】

CCU就是心脏重症ICU,主要收治心肌梗塞和严重心律紊乱的病人,因资源有限,病情稳定的患者需要腾出床位以便收治其他危重病人。强占着优质医疗资源,还口出恶语辱骂医生,这足以引发网友的愤慨。

这起事件所警示的,不是个别教授的自私与蛮横,而是在社会不同群体中都潜藏着的特权意识在泛滥横流。

特权意识不仅仅指某些手握公权者不按章行事,先将自己摆在了“三界外”。很多时候,其他社会群体也在效仿并努力争取特权的优越感,有权的靠权争,有钱的靠钱买,有关系的靠关系疏通,有地位的靠地位占有,可谓是虾有虾路、蟹有蟹道。只不过,权力大小、钱财多寡、关系软硬决定着享受到的特权样式,大到我行我素,小到在医院看病不用排队,无不是特权的写真。

从这个角度看,入住华西医院的这名教授,赖在CCU不走,更像是在自我主张特权。或许,此教授果真是著作等身,受惯了被特殊照顾的待遇;亦或许,此教授确乎与华西医院的上级领导关系熟稔,自谙应该被特殊照顾。从其言行来看,这种特权意识似乎已经深入到了骨子里,乃至于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的命比别人的命要值钱得多。这种自命不凡,难道在某些其他社会群体中少见吗?

特权意识泛滥,于社会健康是一颗毒瘤,其直接破坏了正派社会所赖以存在的规则意识。有这样一个绝妙而形象的比喻来表述社会的规则意识:拿排队作比方,排队的次序是法治,每个人都可以排队是民主,那么每个人都愿意排队就是规则意识。由此可见,没有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行动准绳的社会普遍的规则意识,民主和法治就会被架空。

孔子讲:“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既保证个人的自由权利,但又不能逾越道德规则。于当下而言,逾矩是一种多发现象,如何遏制或大或小的特权、建立社会的规则意识,是社会进步不能回避的话题。

“教授之怒”的生存空间,源自先天的“血统论”和后天“三六九等”等级观念的现实黏连。作为一种语言暴力,施暴者眼中只有社会的残酷,没有人性的温暖。“教授之怒”通过对普通患者的歧视,来建构自己身份上的优越感和社会认同。

在医生面前,病人是平等的,不管是教授与否。医院毕竟床位紧张,病人病情稳定后转到普通病房,以腾出床位收治其他危重病人这是常理。在这位教授看来,CCU医疗设备好,所以拒绝转到普通病房。殊不知,一旦病情稳定,入住CCU也就没有了意义,此教授拒绝入住普通病房实在是缺乏常识。

教授的社会地位高,被人们所尊重,这不仅源于教授的专业技能,也源于教授为人师表的道德品质。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曾讲到“精英的傲慢与冷漠”不应该发生在知识精英身上,可是这位教授“十个老百姓的命都换不来自己一命”的言论,实在是刺激了老百姓关于社会平等的敏感神经,尤其是言语间特权思维的流露实在让人愕然。对于教授而言,文化虽高,但是不深入到最低层,不经常与社会深层次接触,那他所谓对社会的了解,对底层群体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虚伪、肤浅、扭曲,他的所谓的优越感也显得更加肤浅。

时下,一些所谓的教授不讲学术操守突破良知底线的“雷语”,人们已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现在,麻木冷漠只顾自己,占用稀缺的急救资源,对医生缺乏基本的信任,即使这位教授在学术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也让人觉得难以为人师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