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应该如何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应该如何抓住自身优势,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为求解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对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迟福林进行了专访。
转变政府职能的四项突破
海南日报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您认为,市场作用表述的变化意味着什么?结合这一变化,应如何调整政府职能,突破点和关键点在哪里?
迟福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的最新表述,就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提升到“决定性”,释放了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更加清晰、更加鲜明地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我们将坚定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无论是价格改革,还是市场体系改革等,都要以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目标着力推进;二是更加明晰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行动路线,下一步不再是简单强调审批数量的多少,而是强调在市场基础上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全面规范政府权力,该属于市场的回归市场,该属于社会的回归社会,该属于中央的收归中央,该属于地方的下放给地方。应当说,这是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转变政府职能,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要在四个方面尽快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二是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得和使用金融资源。同时,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三是以公益性为重点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重点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
国家治理体现改革大思路
海南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频频出现“治理”一词,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等。在您看来,这一提法有何新意?体现着什么样的改革思路?
迟福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制度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因此,国家治理能力综合表现在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看来意味着改革总目标的历史性提升。改革开放35年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矛盾与问题,我们对改革目标做出动态的调整。《决定》提出的“国家治理”的理念、范畴、重点等,都要大大超过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包括经济体制在内的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这体现了一种系统性改革、结构性改革和整体改革的大思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