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认识当前环保形势?(4)

如何客观认识当前环保形势?(4)

2007年《国家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反复研究论证,确认了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与2007年相比,这5年的工作力度、举措等积极因素明显提高,稳中趋好的成分明显加大,基本面有所好转。2012年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为64%,劣Ⅴ类水质比例降至12.3%,分别比2005年改善23、15个百分点。各地也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若承认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从相对变动趋势看,就不得不认可,我国环保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常规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排放得到初步控制,我国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环境质量存在差距。与上世纪中期环境状况长周期相比,环境质量仍然严重恶化。目前环境问题的类型、规模、结构、性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型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环境风险不断累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危害群众健康,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瓶颈。

近年来,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还体现在落实了地方、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责任,全社会环境意识空前高涨,环境经济政策和制度也不断创新,这对于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将会产生重大而持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软成效与硬成效同等重要。也正是基于这一因素,环境保护工作与社会需求短兵相接,环境质量短期内的改善速度低于社会预期,社会公众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的快速提升与污染治理短期难见成效之间存在矛盾,环境形势前所未有地严峻。目前,灰霾天气、污染事件等较易成为关注焦点并“烙印”强烈,社会公众对身边小河流等的环境变化感觉与区域性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不完全符合。另外,环境问题与国际直接对接,环境监测因子和监测水平等不断拓展提升,历史遗留问题在发酵,一些原有环境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新型环境问题不断凸显,持续多年的复合型环境问题效应在放大,这些因素都使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成效的认同大打折扣。

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其他需求的逐步满足,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形式和状态有所变化,目前包括环境等公共服务水平、数量、质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的供需矛盾快速上升。这属于政府职责,也事关民生和权益。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可以说,日益增长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与滞后的供给之间矛盾已迅速上升为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抓住与一般物质文化需求不同的环境公共服务供求规律,减法(持续减排)与加法(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并重,多还老账与少欠、不欠新账并重,始终坚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底线,要有所不为,最终实现经济资本与自然资本及其惠益流的同向正增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