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起点,中华民族开启了根基再塑造的过程。毛泽东在这个过程中就给我们理清了一条路,即他在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的,要走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道路。
首先,不能离开我们民族的根基,要有民族的风格、民族的气派。其次,它又是大众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民主的。最后,它是科学的,也可以说就是世界的。毛泽东对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西方整体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几个重要观点。一是对中国固有的文化,要认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梳理,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五四运动解放了思想,但是无形中也带来一种对中华传统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承继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不能搞文化虚无主义。同时,也不能推崇历史复古主义,因为传统文化也有糟粕。二是对西方文明,他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一系列方针,为我们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继续发展,我们就会造就新的文化,找到民族自信心;在这种重建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会确立我们文明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当前,我们要用主流意识占领阵地,发出时代的强音,同时也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在重塑中华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要找到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这才是中国未来文化发展的新方向,这种新文化最终将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中国梦的提出将现在史与未来史打通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前途?我们应如何认识百年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历史和逻辑关系?
李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这个重要命题,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梳理。这个伟大过程包含我们已经走过的一百年和我们现在继续走的一百年。首先,第一个百年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百年间,中华民族牺牲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才建立起新中国,新中国的成立解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前提。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重任是反帝、反封建。新中国的成立,表明中华民族从此站了起来。但是,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诞生时,他的心情是不轻松的。新中国的创建只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建设新中国的主题是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进入到我们现在走的这第二个百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百年,它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