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维度、舆情生态与治理机制

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维度、舆情生态与治理机制

【内容提要】 中国网络公共事件愈发呈现出高发多发的态势。从现有网络公共事件研究文献可总结提炼出两大核心议题:网络公共事件的议题建构与抗争动员模式研究;网络公共事件、网络话语与公共领域的重建研究。网络公共事件释放出来的倒逼力量无比强大,正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权力关系结构、公民行动者与国家(政府)之间的互动交往模式。网络公共事件既有益于事实真相的澄清和公平正义的彰显,也极易引发网络舆论危机和舆情风险。深刻把握网络公共事件背后的运作机理和媒介生态,全新考量政府、网络与公民间的关系并积极构建多元化协同治理框架,成为当前破解问题的必由路径。

【关 键 词】网络/网络公共事件/舆情生态/治理路径

一、网络公共事件:转型社会的时代镜像与研究维度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特别是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和网络“自媒体”(We Media)时代的到来,以“意见领袖”和“个体麦克风”所引导的传播范式极易导致网络互动交往空间中的意见偏执和群体极化,从而衍生出各种形态的网络公共事件。所谓网络公共事件,广义上指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事件;狭义上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利益或其他相关目的,利用网络进行串联、组织、响应,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1]。从“躲猫猫”事件、“石首”事件中的“生命关注”到深圳机场女工梁丽、巴东姑娘邓玉娇等弱势群体的“权利抗争”;从局长“天价烟”事件、事故现场“微笑表哥”事件中的“公权力问责”到售票员倒票事件、山东东明污染事件、城管摆地摊事件等非直接利益相关的“舆论监督”,作为对公民进行充权(empowerment)的一种工具[2],网络公共事件从未像今天这样夺人眼球,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政治生态和现实社会的运作逻辑。

作为“嵌入”的利益冲突表达方式,网络公共事件已由传统意义上的“愤青”式青涩开始转向更具成熟、理性的正义抗争[3]。某种层面上,网络公共事件已成为体察转型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深刻映射出现实社会运行的内在隐性矛盾,让我们清晰洞察出现存社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然而,由于对网络公共事件与公众舆论网络化的偏见,地方政府应对网络公共事件还是单一地局限于依靠宣传部门的“统一口径”来疏导网议洪峰。政府这种对网络公共事件的“软着陆”处理方式更多的是一种被动反应和个性化施政,而没有提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执政理念和制度创新[4]。地方官员在处置突发性网络事件时的“缺席、失语、妄语”也明显暴露出地方政府公共事务管理应急能力的不足和应对理念的落后。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