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维度、舆情生态与治理机制(10)

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维度、舆情生态与治理机制(10)

④公共舆论功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在民主政治框架内对其作用机理的界定和明晰,只有对公共舆论的功能和其作用机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实现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参见王彩波、丁建彪:《试析公共舆论的内涵与功能——基于公共舆论与民主政治关系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谢金林:《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及其公共治理》,《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1期。

⑤更多论述可参见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郭小安:《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功能及限度》,《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⑥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所固有的虚拟性、即时性、匿名性等特性,生成了蝴蝶效应、群体极化、匿名制服等效应,这些均成为公共治理的困境。参见张小山:《互联网推动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改革》2008年第2期;陈潭、黄金:《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传播逻辑》,《理论探讨》2011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郁彩虹.网络公共事件的发展态势和应对策略[J].唯实,2011, (8).

[2]黄荣贵.互联网与抗争行动:理论模型、中国经验及研究进展[J].社会,2010, (2).

[3]张道刚.理性的网民成熟的政府[J].决策,2009, (7).

[4]笑蜀.群体性事件矛头为何总指向政府[N].南方周末,2008-11-27.

[5]Garrett, R. Kelly. Protest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Social Movements and New ICTs[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06, (2).

[6]Diani, Mario. Social Movement Networks Virtual and Real[J].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2000, (3).

[7]娄成武,刘立锐.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J].政治学研究,2010, (2).

[8]何国平.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模式及其舆论引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 (9).

[9]徐晓林.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特征与管理[J].电子政务,2011, (9).

[10]Shah, Dhavan V, Jaeho Cho, Jr. Eveland, William. P, NojinKwak. In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in a Digital Age: Modeling Internet Effects on Civic Participation[J].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5, (5).

[11]Benford, Robert, David Snow. 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00, (1).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