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开放”指明西南外交方向

“向西开放”指明西南外交方向

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将其上任后的首访地选在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面对亚太地区热点多发、频发的复杂局面,以及来自东北、东南方向的艰巨挑战,结合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有助于稳定中国周边西北方向的战略考量,李克强总理出访印巴可谓是肩负着稳定中国周边西南方向的重任。

这场“跨越喜马拉雅的握手”,带去了中国的善意。中印战略互信与务实合作显著,双方就边界问题加强沟通协商,共同谱写了“求同存异”的新篇章;中巴传统友谊得到巩固,两国战略合作得到深化,经贸合作得到提升,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继往开来。

纵观历史,当前中国西南方向的周边外交处于最佳时期。各邻国关系平稳,相互之间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即使如此,中国周边西南方向仍然危机暗伏。中印边界争端、印巴恩怨、缅甸政局不稳、跨国犯罪活动等,都给地区局势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也正是这些不稳定因素,助推了双边及多边的合作进程。7月,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华,力推中巴经济走廊;10月,印度总理辛格访华,签署了包括《边防合作协议》在内的九份协议和备忘录;12月,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开始分输天然气,惠及当地百姓;而提出已有10余年但一直发展缓慢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被各方政府提上外交议程,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全稳定再添一臂。

中国在西南稳步推进

刘学成(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的西南边境有不少热点难点,主要包括与印度的边境争端、缅甸政局的不稳定等。为解决与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中印迄今已举行16轮特别代表谈判,但是双方对边界问题的认知与具体解决途径分歧仍然很大。尽管如此,两国领导人从发展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大局出发,对境外一些媒体别有用心的炒作和挑拨都有很清醒的认识。我认为,对于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中国要有耐心,稳步推进,不急于求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应继续把建立信任措施、管控分歧放在优先地位。无论出现何种情况,一定要坚持外交解决边界争端的原则,任何企图使用武力解决边界争端的做法,只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印度有一些言论指责中国支持巴基斯坦,认为许多中巴合作都是针对印度,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应该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印巴恩怨源自1947年的印巴分治,两国间的敌视和对抗既涉及双方的主权和领土争端,也涉及教派冲突,以及大国在南亚地缘战略博弈的制约。其次,印度国内有一帮“仇巴反华”的媒体人和战略分析家,他们经常戴着有色眼镜,对于中巴合作“指手画脚”。此外,西方国家总有一部分人开动其舆论工具,在中印之间挑拨离间。

目前中国对缅政策的调整或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对军政府的一元化外交逐步过渡到多元化的外交。中国不但同执政党和现政府进一步巩固以往的良好关系,还加强了与主要反对党和少数民族政党的交往;第二,继续强化与缅甸军方传统的亲密关系;第三,积极开展外交斡旋,推动缅甸的和平进程。第四,在经贸领域,中国政府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评估缅甸的投资环境,按照国际惯例,与缅甸政府积极磋商,处理好中国在缅投资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承担投资方的社会责任,让缅甸人民切实感受到中国在缅投资是互利共赢的,切切实实给缅甸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向西开放”是中国新一届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期战略,为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指明了努力方向,提出了合作的指导原则,清晰地勾画出次地区经济合作的战略框架。我认为,中国在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时要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不能自我封闭在四国之内。需要欢迎四国之外的国家和企业参与经济走廊的建设。在实施四国次区域互联互通进程中,中国还需要考虑与国内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贯通,把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接,也需要与印度发达的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接。这些战略对接将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