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陈云,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建国后,陈云主要从事经济工作,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毛泽东与陈云在经济建设有些问题上有分歧,但毛泽东对陈云的才能和贡献是充分肯定的。
由于反冒进,毛泽东冷落了陈云
1956年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当时党和人民迫切希望迅速改变新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盲目冒进的现象。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是主管经济工作的周恩来和陈云,很快就发现了冒进的问题。根据中央政治局的意见,中宣部起草了一篇题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人民日报》社论。这篇社论于1956年6月20日发表。社论说:当前一方面存在右倾保守思想,另一方面又发生了急躁冒进的偏向。如农业发展纲要40条本来是要在5年、7年和12年内分别加以实现的,但有些同志因为心急图快,企图在两三年内即把这些事情全部做好。有些工业生产计划在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材料的来源和供产销的平衡问题,计划订得不切实际,使计划的执行发生很大困难。急躁情绪所以成为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它不但是存在在下面的干部中,而且首先存在在上面各系统的领导干部中,下面的急躁冒进有很多就是上面逼出来的。我们在反对右倾保守思想的时候,也不应忽略或放松了对急躁冒进倾向的反对。只有既反对了右倾保守思想,又反对了急躁冒进思想,我们才能正确地前进。这篇社论,实际上体现了陈云关于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许多话都是陈云早就论述过的。
这篇社论的发表,对抑制冒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根本解决问题。党的八大后,在许多领导经济建设的领导干部中,急躁冒进的思想又有所抬头。对此,陈云十分重视。
在党的八大闭幕不久的1956年10月下旬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陈云提出了经济冒进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说:我国的建设规模应该多大,是个根本的问题。前三年的建设基本按计划进行,今年的规模大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矛盾要很好解决,现在国内市场很紧张,人人都有意见。今后搞建设,粮食、肉、植物油等吃的东西必须得到保证。他还说:我们搞建设,“宁愿慢一点,就是说‘右倾’一点。‘右倾’一点比‘左倾’一点好”。陈云的意见得到了周恩来等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赞同。周恩来在会上说:现在的速度已经很了不起了(史料见《陈云年谱》中册337-338页)。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制止过热成为周恩来、陈云和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们的共识。1956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严格审查和控制一九五六年基本建设的紧急指示》。这个指示,压缩了一些不正常的投资项目。
但是,毛泽东却对反冒进持怀疑态度。在1956年1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刘少奇在作报告时,引用了不久前周恩来、陈云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所说的:经济建设要稳当一点,“右倾”一点好的观点。毛泽东插话问:说的是什么右?刘少奇说:是快慢的右。毛泽东说:这种右可以(史料同上书344页)。但毛泽东的这个表态,实际上是很勉强的。接着,在周恩来、陈云分别就经济、财政、粮食问题作报告后,毛泽东在闭幕会上讲话,提出了平衡与不平衡的观点。他主张:在经济建设中,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要保护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不要在他们头上泼冷水。他说:“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我们的计划经济,又平衡又不平衡。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暂时建立了平衡,随后就要发生变动。”“净是平衡,不打破平衡,那是不行的。”毛泽东还说:“我们的各级党委,各部,各级政府,是促进呢?还是促退呢?根本还是促进的。社会总是前进的,前进是个总的趋势,发展是个总的趋势。”(《毛泽东选集》第5卷313-315页)毛泽东的这番话,显然表明:他不赞成反冒进,他主张要促进,而且,毛泽东关于打破平衡的话,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陈云关于经济工作要保持平衡的观点的。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还对陈云提出反冒进意见时讲的要压缩1957年的预算和计划指标,有很大保留。
但是,陈云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八届二中全会闭会不久的11月19日,陈云在商业部扩大的部务会议上讲话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他提出了一个“紧张平衡”的概念,但紧张平衡“绝不能紧张到使平衡破裂”。此后,陈云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坚持反冒进。
由于当时毛泽东还没有发动大跃进,关于反冒进的意见分歧并没有在党内突出出来,毛泽东也没有把反冒进当作一个重大问题提出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