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第一要务。对13亿中国人来说,粮食安全是天大的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过份。”12月14日,以“粮食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国家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是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委员会名誉会长、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发言中这样强调道。
与以往把宏观调控放在首位不同,13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列为了明年经济工作第一大任务。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此次论坛的主题“粮食与国家安全”可谓恰逢其时。论坛上,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名誉会长赵南起作了书面致辞;名誉会长、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本届论坛主席巴忠倓会长进行了现场致词。包括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在内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发言。京内外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论坛与会者们在发言中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问题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指导方针。
我国粮食生产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十连丰”,但与此同时也潜伏着诸多挑战:主粮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偏低、进口在不断增加、18亿亩耕地中优质高产的仅有9亿多亩,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等等。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历史告诉我们:无粮不安。没有了粮食安全,就不会有中国社会的安定和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话说就是,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绊倒一个大国。
粮食风险是系统风险,确保粮食安全也需要从国家全局考虑,需要顶层的设计与规划。在指出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挑战同时,展望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状况,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与会专家学者也表现出乐观和信心,相信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此外,与会专家和学者还提出,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在国际上还存在着广泛争论,对其巨大社会风险和客观规律我们还远未认识。即使最早从事转基因技术的美国,目前仍然严禁转基因技术用于小麦等主粮的生产。因此,我国的专家们应加紧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研究成果要公开透明,务必使转基因技术运用在粮食方面的安全性得到确实的保障。鉴于目前转基因作物入境与商业化种植底数不清的状况,与会专家学者建议就此展开国家调查,国家应尽快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对盲目进口与推广转基因商业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终身追究责任。
《国际先驱导报》选取论坛部分专家学者言论以飨读者。
李金华:粮食安全应立足国内、从国家全局考虑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第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第一重要的事情。
第二、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于国内。习近平同志最近也提出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十三亿人,如果出现了粮食的问题,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以帮助我们解决,中国如果出现了粮食危机,那么世界的安定就会出现大问题,就会出现粮食恐慌。所以粮食问题必须完全立足于国内,我们自力更生,粮食不安全国家就不可能安全,政权也不可能巩固,其他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粮食问题是天大的问题,同时要立足于自己立足于本国作为我们一条基本国策。
第三、研究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就粮食讲粮食,粮食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讲粮食不讲耕地、不讲土地那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农田基本建设多年来欠帐很多,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粮食发展的潜力是令人担忧的。
与粮食安全密切的还有淡水,中国淡水资源本来就贫乏,前年我去黑龙江调查,现在低产田土地面积还是不少的,低产重要原因是没有水,黑龙江算的帐说国家投入一块钱可以增产粮食一斤没有问题,这还不是当年的,是持续的,但我们在水利上欠帐比较多。所以水利设施不进一步完善,即使有十八亿亩土地也难确保。南水北调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方面我信心不足,为什么?一个是水源能不能充分供给,第二如何保证水源不受到污染,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北京这么一个首都城市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哪个国家的首都不是靠海就是靠江或者靠大湖,唯有我们这个首都不靠江也不靠海,还没有大的水源。
此外,粮食生产要靠科技,现在我们在粮食方面科技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对农村最基层的农民科技推广和普及是一个薄弱点。
粮食安全需要从国家全局考虑,有顶层的设计与规划,经济工作会议对这方面提的非常全面且严谨,具有可操作性。要统筹地科学决策,并且加以协调。现在很多政策做得很好,但是协调不够。我们只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