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陈奉林:我已经注意到,您推出了《坤舆万国全图———明代中国测绘世界》这样一部极有意义的著作,挑战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利玛窦把西方地理学知识带来中国的传统观点,发出了“世界地理大发现始于郑和时代”的惊人之语,为我们研究东方外交史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左传》中叔孙豹所言“不朽”有三,即立德、立言和立功。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您已经做到这三“不朽”了。在这里我想请您重点介绍一下中国人对测绘世界的重大贡献。
李兆良:中国测绘世界的技术对世界贡献有以下几点:
1.中国注重方位的传统是从农业立国开始的。
因为农作物需要采光,受光为阳,背光为阴,这种观念发展为中国的八卦,阴阳哲学,即阴阳学的起源。中国人自古重视东南西北的观念,起码有6000年的历史。上北下南的传统,从马王堆地图中可以看到,可能更早在战国时候就有了。所有地方志的地图,除极少数例外,均以北为上。欧洲以渔猎为主,随野兽而迁,没有严格方位观。从中世纪到19世纪的地图,东西南北均可在上,与中国接触以后,才慢慢按照中国的规矩。
2“. 记里画方”是中国另一重要发明,能准确标示远近,加上方位,就是完整的地图学基础。
地方志中保留了记里画方的技术。秦始皇在陕西按照天象,在榆林附近建造的天星台,方位比例合理准确,证明对地理测绘有极高的造诣。记里画方结合南北观念,产生了中国地图学的系统。合并地方志的地图,基本上可以绘制全国地图。欧洲14 世纪的地图还是非常原始。一般说希腊Ptolemy 绘制有经纬度的地图,说是遗失,其实是16 世纪后人假托。
3.《坤舆万国全图》不是欧洲人绘制,而是郑和时代中国人的作品,有几百项证据,我已经在我的书中详细阐明。
4.1655 年出版,卫匡国(Martino Martini)的《中国新地图集》(Novus Atlas Sinensis) 不可能是他的作品。任何外国人刚学中文,在中国只住九年,在明末兵荒马乱之中是绝对无法绘制有精确经纬度的中国十五省地图的,这地图只能是翻译自中国明代绘制的地图,再次证明经纬度是中国的发明。
陈奉林:您认为在明朝的郑和时代中国就与美洲有了接触,比地理大发现早了60 至70 年。这个问题同上个问题一样,也是东方外交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廓清东方历史研究中的若干迷雾,重塑东方世界真实的历史图景。您现在怎么评价欧洲人发现新大陆那段历史呢?
李兆良:欧洲人发现新大陆,是对欧洲人而言。美洲大陆是一万多年前亚洲人,包括与中华文化同源的群体从亚洲陆续迁徙到美洲开发的,开始还没有“中国”一词。以后,有中国人迁移到美洲或者与美洲住民贸易来往,时间长达几千年,各自发展分支文化,延续到欧洲殖民美洲时期。欧洲殖民者把美洲原住民(包括历代的华人)消灭,占据美洲,改写历史,使得世人长期误会。随着宣德金牌、《坤舆万国全图》的出现,这段历史才慢慢浮出。
郑和历次下西洋,在航路上遗留零星资料。欧洲人得到这些资料后,萌发巨大的航海计划。他们的引路人里面有与华人有长期贸易的穆斯林人。哥伦布、麦哲伦船上都有穆斯林船员。麦哲伦经过南美南端后,直接向西北航行,而不沿岸探索是违反常理的,是预知路程的表现。他是第一个,也是一举成功横渡太平洋的欧洲人。他们的成功建立在郑和航行损失的船员生命上。现在,电子文献书籍可以容易在网上获取,原始文献的记录与今天被扭曲篡改的历史完全不同。这是我第二本书《宣德金牌启示录》的主题。2006 年,我获得一面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出土的宣德金牌,引发兴趣,为追溯它的来历,经过七年努力研究,得出结论。
美洲原住民里保存了不同时期华人迁徙到美洲的文化、语言与文物,有几千年的结绳记事,奥梅克(Olmec)的方块文字;公元1500 年时,留在阿拉斯加的青铜带扣;600 年前遗下的永乐通宝,马,万字符,手中眼等佛教符号,稻米、蚕丝、茶等农作物,制陶技术、形式,都是亚洲人、华人来美洲留下的不可磨灭的证据。中国人从美洲带回番薯、烟草、玉米、菠萝、花生等作物,使到小冰河时期的中国保证粮食充沛,人口增长,是郑和下西洋留下的功绩。经过历史的洗刷,许多文化痕迹异变分支,但是比较欧洲文化它们很明显不是源自欧洲,而来自中国。郑和船队还带来一些与中国贸易的外国人,包括当时伊斯兰国家的国民,非洲黑人,甚至犹太人,南亚与东南亚的人,这些人在哥伦布未航行以前,已经在美洲定居。因此,美国东部文化发达,人种语言复杂,考古线索比较模糊混乱。当时有能力,有意愿航行世界的,只有中国明代的郑和等人。其他种族无法解释他们如何来到美洲。认识这一点,全盘历史的来龙去脉就很清晰了。
欧洲殖民美洲后,开始好奇,研究美洲文化,记录比较客观。后来发觉美洲并不像他们想象的落后,为了建立先入为主的论据,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定为经典,不可动摇,制造舆论。另一方面,尽量消灭华人在美的证据,压制反对哥伦布神话的言论。华人是美国立国以来唯一被立法歧视的民族(1882 年排华法案),不是没有原因的。欧洲中心论在国际距离缩短的今天,烈焰已减,但余烬尚存。明、清、民国三代战乱不已,中国历史文献丧失严重,众所皆知。个人写的历史文献,有增减歪曲。不可能因为文献不存,而认为历史没发生,其实早期中华文化遗存,在美洲甚为丰富,足以证明明代华人来到美洲,比较文献更为客观可靠,只要保持开放思想,严格求真,必有所获。
澄清这段历史,并非要制造华夏中心论,反过来歧视非华人。立场应该是视世界为一体。欧洲人在开拓美洲是有一定功劳的,但是以武力强权手段称霸,他们自己也不觉得是光荣的一页。民族平等也是美国开国的理念。过去清末政治腐败,以至国人提出“西学东渐”的口号,政经文哲科技,事事为西方马首是瞻,造成严重的民族自卑与崇外。认清楚这段历史,对华人是非常重要的,有助恢复自尊、自信、自豪。研究郑和的另一成果是,为学须存疑,不迷信权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多方求证,不以民族、国家、宗教、个人的私念来认识或改写历史。历史属于全世界的人类,恢复历史原貌,才真正获得历史的教益,为将来人类发展找出方向,这是学习历史的本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