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卓元:中国改革新逻辑(2)

张卓元:中国改革新逻辑(2)

核心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最为重大的突破就是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提升为起“决定性作用”,这说明我们对价值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事实上,中国改革推进到现在,已经不能、也无法再单兵突进了,而只能相互协同、互为奥援。比如,要推动让市场起“决定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必然要求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和职能,就必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就必须有行政体制改革乃至政治改革作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也与社会保障制度密不可分。在这个环境决定经济的时代,经济改革与发展难道可以与环境治理相分离吗?可以说,这五大领域中,每个领域的改革都与其他领域的改革相关联,都离不开其他领域改革的保障和配合。

曾经单兵突进的改革已经给我们造成了诸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事业滞后等后遗症,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今后的改革,再也不能走过去类似“先污染、后治理”那样单兵突进的老路,而必须系统、整体、协同推进。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取代“基础性作用”是为解决三个问题

财新《中国改革》:你认为,就总体而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此前的两个《决定》相比,在理论上、提法上、举措上还有哪些新的突破和创新?

张卓元:此次《决定》的最大突破,就是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代替原来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我们对市场化改革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的结果,也是实践中完善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之所以对市场作用的提法做这样的替代,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为了解决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太多、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太多的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体制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一些地方政府公司化倾向严重,追求本地区短期GDP增速最快化,为此不惜拼资源、拼环境,债台高筑,对民生问题不够重视。

一些中央部门则热衷于维持审批体制,追求部门利益,有些官员甚至搞权钱交易,违法牟取私利。与此同时,政府在向老百姓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及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得不到位。就是说,政府同时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