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
《瞭望》:这两年,理论上关于“人的城镇化”的论述很多,但具体实践尚有差距,按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水平相差十几个百分点,如何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乌日图:人的城镇化,就是说城镇化要以人为本,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建楼房、造广场、修马路。
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中提出了解决“三个1亿人”的问题,一是已经进城常住的1亿多非户籍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群体;二是处在城市边缘,集中于棚户区和城中村的1亿左右非户籍人口,也主要是农民工;三是未来中西部地区可能将进入城市的1亿农业人口。我们的城镇化就是要解决好这三个1亿人的农转非问题。
对此,我有一些思考。现在我们一谈到城镇化往往就是考虑农村还有多少人将进入城市,即最后一个1亿人群,但我以为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应该是,如何让已经在城市常住的1亿左右的农民工和在城市边缘的棚户区与城中村生活的1亿左右的失地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里人,这2亿农民工虽然人在城市但并未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待遇。
我们只有先着手解决第一个1亿人和第二个1亿人的问题,才能在工作中发现这2亿人真正成为城市人后对我们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变化,对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以及住房、交通等诸多方面产生什么影响,对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什么需求。通过上述的工作总结经验,为迎接解决第三个1亿人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把已经在胃里的消化了,再把嘴里的吞咽了,才能再准备进食,这符合中央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思路。
否则,急于通过各种手段把农村现有人口转移到城市中来,可能会衍生诸多问题。譬如,这些年出现的农民被上楼、被城镇化现象。所以,此次城镇化工作会议特别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权益,我认为还要加一个公平的原则,即将农民转变成城市居民的政策应当体现公平。
进一步而言,关于第三个1亿人的问题,他们进城的多少取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和形式,而不是先规划建设出城市再来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因为只有农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释放出富余农业劳动力人口。城镇是逐步积累成的,而不是靠一夜之间建成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