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不能定位为振兴经济的工具(3)

城镇化不能定位为振兴经济的工具(3)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乌日图

提高城镇化比例并不意味着要把现有的农村铲平,把所有的农民都变成城市人。如果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当地能够就地吸收农业富余人口,这一地区农村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小城镇,为什么一定要人为规划到城市中来呢?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不一定要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和农业产业人口的比例来衡量我们城镇化水平的高低。而且,城镇化率的高低也不必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城乡结构与其他国家一定会有差异。

从这一意义上说,推进城镇化一定不能放松农业现代化建设,因为没有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也不可能成功。城镇化与工业化需要农业的现代化作支撑,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能够吸纳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前提,而农业只有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解放出一部分劳动力支持城市经济发展,因此说城镇化的基础是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要有产业支撑”

《瞭望》: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此次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有何深刻内涵?

乌日图: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忽略了小城镇,就像工业经济中对小微企业重视不够一样。表面上看,小城镇吸收人口能力不如大城市,但总量上看还是小城镇吸纳人口多,中国现有城市600多个,建制镇近两万个,还有很多非建制镇。现在的问题是小城镇不发达,功能不齐全。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工业基地建设也主要是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起来的,小城市、建制镇基本没有成规模的产业,由于缺乏产业支撑,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这里有经济发展规律使然,也有政策导向问题。

所以,城镇化发展要有产业支撑,才能吸纳人口,这就要引导工业企业向中小城市扩散,这可以和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但是也要顺势而为。实际上,近几年已有这样的趋势,譬如沿海大城市的一些企业越来越多地向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转移。

当然,也不是每个城镇都要有规模的产业支撑才能发展,由于大城市的拥挤、生活费用的昂贵、环境污染等原因,必然会在大城市周边出现一些服务型的小城镇。如国外一些大城市周边就有很多居住生活型的小城镇。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