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字能表达什么(2)

140字能表达什么(2)

——关于微博是否适宜学术表达的探讨

学人参与让自媒体表达更规范

《道德经》不过就是五千多个汉字,换算成新浪微博,还不到四十个段子。四十个微博凭借思想的力量影响中国数千年

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微博是网络时代的自媒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一样重要。造纸术、印刷术之前,中国人的书写工具、文明的传承方式没有办法落实,直至这两项重要发明出现,使中国文明的创造犹如井喷。新时代的微博、“朋友圈”等改写了“纸质文明”时代的规则,让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变得并不是那样深不可测,专业知识人可以在这个平台提供更优质的知识产品,一般民众只要有想法也可以自由地进行表达。

对于知识人来说,自媒体、微博、朋友圈,当然不是自己惟一的工作平台,更不能全天候在这里为了“粉丝”而活着。知识人在自媒体上可以发表看法,引领,或者谦虚点说刺激、诱导新看法。就我个人的观感,中国的自媒体真正进入专业知识人的视野到现在不过三五年时间,少数知识人的进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媒体的生态。换言之,如果没有知识人的进入,今天的自媒体发展已经不可想象,三五年前我们这一代人刚进入的时候,一片茫然,不知道那些特殊的符号,还有那些莫名其妙的语词。至少就语言文字而言,知识人的进入使自媒体的表达更规范,而不是相反。

至于专业领域,许多学人认为自媒体不适宜于学术的表达,就像《北京日报》的问题那样:140字能说什么?这个问题对西方来说可能是个问题,但对中国而言,恰恰回到了文明的初始与本原。

西方文明自希腊、罗马时代就与中国文明同步不同调,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西哲,无不喜欢长篇大论、夸夸其谈,周密的论证,层层推理,让西方文明在逻辑学上有突出贡献。这个传统一直被西方学者继承下来,现在的西方学术至少在形式上依然谨守传统,强调逻辑、论证,资料丰富,叙述周延。

与西方文明稍有不同,中国文明自孔子、老子开始,就倾向于简单明了,倾向于智慧,倾向于格言。中国文明的这个特征,或许像利玛窦所批评的那样,缺少逻辑与论证,但利玛窦也承认孔子那些近乎格言的表达,确实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其思想的深邃与周延,媲美于世界上任何思想流派。

至于老子,开创了后来一个绵延数千年的学派,但我们去阅读那本《道德经》,那么多极富哲理、充满智慧的思想,不过就是五千多个汉字。换算成新浪微博,还不到四十个段子。四十个微博能够改变中国,影响中国数千年,其思想的力量并不弱于西方任何一个长篇大论的哲学家、历史学家。

当然,就今天中国的学术环境而言,也并不是每一个知识人都适合到自媒体上去表达。各人情况千差万别,上,还是不上微博,还应该像胡适忠告青年学生的那样,性之所近能之所及。

人生苦短,喜欢就好。

“微学习”有了新特点

许多人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来发布自己的研究心得、分析发现,使得这些知识传播的针对性和快捷性大大提高了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研究员):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微信这些新的交往工具,给个人提供了“微学习”的机会。许多人不仅依靠网络来搜索、查找信息,也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来发布自己的研究心得、分析发现,使得这些知识传播的针对性和快捷性大大提高了。根据我的个人经验,“微学习”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保持在网络时代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许多研究者来说,海量的信息往往会超出个人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造成整日沉溺在信息的检索和收集,弱化对这些信息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而利用这些新的工具,可以增强研究者在网络上利用信息的自主性。研究者除了通过微博、微信等工具进行通讯外,还可以将其作为数据库进行建设,根据自己的兴趣偏好,自主选择关注的对象、取舍信息的来源,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适当的分类。

二是保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在大数据时代,你既可以获得即时的各类信息,也可以读到各种不同的观点,也能通过各种搜索引擎获得各个学科的基础文献以及最新成果。如此多类型、多领域信息的同步展现显然是传统知识载体,比如报纸、期刊、书籍等无法做到的。微博可能集中体现了多样化信息同步展现的功能。只要你选择关注对象的时候,有意识地采取多样化标准,就会使自己能时刻接触到所关注领域的最新进展。

三是实现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知识的生产需要交流互动,所谓“游学”、“切磋”、“商榷”、“对话”都说明了交流互动的重要性。网络的出现,克服了交流互动的时空障碍,既可以使知识的生产者与接受者处于同一个时空之中,也可以使不同的知识生产者汇聚在一起,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这是“隔行如隔山”的传统社会难以想象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学者已经开始建立专业性的微博、微信群,作为学习交流的平台。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很容易将更多的陌生人吸引进来,扩大知识的交流互动范围。

四是提高信息交流的针对性。网络既有开放性,也有可选择性,可以根据个人的偏好选择浏览的网站、交流的平台、常用的工具。网络的可选择性能够转化为信息获取和交流的针对性,只要使用者有自己的目标和标准。随着越来越多专业性微博的出现,专业化网站以及信息综合平台的出现,信息交流的针对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微博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同一水平线,好事还是坏事

平等是平等了,但没有沉潜把玩,不经长期思考,文化上的创造性,没有被激发出来

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我之落伍,最新的表现形态是拒绝微博。以一百四十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实时分享,此微博引入中国没几年,已“风风火火闯九州”,以致很多人见面就问:“你微博了吗?”似乎生活在当今中国,不微博就落伍,就出局,就没有发展前途,就对不起这伟大的时代了。

自主发布,实时播报,短小精悍,写作便捷,门槛很低,商机极大……这我都相信,但如此随时随地发感慨、晒心情,不正是知识及思维日益碎片化的表现吗?本来是沟通信息、联络感情为主,因中国的特殊国情,有人用来炫耀财富,有人用来反腐揭弊,有人用来聚集人气,有人“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儿”,有人则“把握营销未来”,最有趣的说法,莫过于“微博有利于身体健康”——大家都活得很压抑,有微博发泄不满、获得自信,因而一扫阴霾,何乐而不为!

我以为,微博作为一种表达形式,自娱可以,交友可以,揭弊也很好;但文体上有明显缺陷,写作心态不佳,传播效果也可疑。大学生、研究生偶尔玩玩可以,但如果整天沉迷其间,忙着写,忙着读,不考虑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则有点可惜。很多人欢欣鼓舞,理由是“在微博上,一百四十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如此强调草根性,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平等是平等了,但文化上的创造性,真的被激发出来了吗?我感到忧虑的是,没有沉潜把玩,不经长期思考,过于强调时效性,且最大限度地取悦受众,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及思维习惯。而这,无论对于学者还是文人,都是致命的诱惑。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