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字能表达什么(3)

140字能表达什么(3)

——关于微博是否适宜学术表达的探讨

新媒体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创作形式

一句感慨可能引起无数回复,来来往往,就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似乎就带有了学术创作的性质

马汉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近几年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就是新媒体与学术观念。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它的写作方式、阅读方式和作品的存在方式,并将虚拟世界中的游戏规则带入到现实。这是我们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也是那些后现代理论家们所没有预料到的。

微博和微信流行起来,引发了我对这种形式新的思考。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某人发了一个状态,也许只是一句感慨,或者是自己遇到的一种具体情境,对于陌生人来说也许没有意义,但在朋友圈中却可能会引起无限的遐想,引起无数的回复。而原作者也可以继续参与其中,来来往往,就形成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似乎就带有了学术创作的性质。当然这种学术不是以固定的文本的形式存在的,对阅读者来说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种形式也没有了固定的作者,朋友们都是以平等的、自由的身份参与其中,而且它的发展方向也是人们在事先根本无法把握的,完全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境,以及每个参与者当时的具体心境而定,形成了一场话语的狂欢;这些东西也永远处于一种待完成状态,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看到这些东西,都可以继续回复,将之继续下去。

今天的微博对写作者来说可能是误导和残害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天习惯写100多字的微博,而读书少了,书卷气就少了;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陈平原(北京大学教授):每天习惯写100多字的微博,养成了这个习惯是很难再改变了。能够写几句俏皮话,写不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今天太多地在强调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思考有广度,缺深度,这和我们阅读的习惯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知道分子”,比起以前的世代的人的常识要多,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这跟大家缺少琢磨的时间有关。没有时间、没有耐心来仔细琢磨一个事情。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主记忆力的衰退。我们全世界的人都一个样,把记忆力交给电脑了,把所有的知识交给数据库。我们以前必须要记忆很多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北大中文系有很多传奇性的老学者,你说一句话他能马上告诉你在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以前觉得特了不起。今天大家已经不再读书了,已经查书了。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我不知道你怎么样,我自己是常常很惊讶于自己会突然有记忆力的衰退,我们以前总是想拼命地记住某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动力了——“没关系,我的电脑里有”。我常跟学生说,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会的。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古人,不盲从于社会,时髦不能动。

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而阅读的功能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

今天我说的是阅读和修养两者不再同步之后,尤其是140字的微博,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新媒体在学院派中还是受排斥的

新媒体的种种样式,能如此吸引年轻人,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我们还必须放下大学教授的架子,了解这种大语境

马汉广(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这个虚拟的世界也以它独特的方式对现实世界产生着影响。今年三月初我在网上看到了许多高校打出了祝贺“女生节”的横幅,我还以为是高校男生想为女同学过“三八”节,后来和我的学生说起此事来,他们嘲讽我out了,女生节是三月七日。原来这个节日的由来竟然源于一个游戏色彩的短信,说女生与女人之间是一日之差。后来“一日之差”的说法,被未婚女性普遍接受,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女生节。这时你再祝那些未婚女性三八节快乐,她们会非常郑重地提醒你,我不是妇女,我是女生。也许开始之初他们只是为了标新立异,但随之就成了一股潮流。就是在这种潮流,深刻影响着年轻人的观念,而我们还置身其外。

关于新媒体,在正统的学院派之中还是一直受排斥的。多数人们还是把它排除在文学的大门之外,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人成为了网络潮人,开博客、开微博等等,但他们也并未真正进入到新媒体的深处,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真正成为赛博时代的写手,仍然是精英文人而已。

因而在大学教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真正的隔阂。作为高校老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给学生上课时发现,一些坐在下面的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几乎都在翻看着自己的手机,阅读那里面的信息,不管你给他们布置什么样的经典作品让他们去读,对老师布置的东西根本不闻不问。我想,这可能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隔阂所在,我们总希望以我们的经典去改造学生,但多少年以后也许我们的经典都不是经典了,而只有学生们阅读的才是经典。新媒体出现的这种种样式,能如此吸引我们的年轻人,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所以,我们还必须放下大学教授的架子,真正接触那些新媒体作家,或者是自己真正去尝试新媒体的写作,了解在这样一种大的语境中文学将会成为什么。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