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易腐败心理轨迹(2)

五种易腐败心理轨迹(2)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曾接受过形式不同的反腐败教育,但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反腐教育流于形式:一般只单方面地指责罪犯素质差,而很少具体分析导致他们犯罪的具体原因;只是泛泛而谈如何预防职务犯罪,而缺乏指导受贿后如何中止的方法;只是空洞地说要廉洁不要收礼,而没有提出既能适应环境又不至堕落的具体路径。

调查报告指出,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外化或是恶化,有的与职务犯面临的挫折有关,有的则与他们对问题的不当归因有关,还有的甚至就是心理变态的结果。为此,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职业的风险、心理的健康,掌握调节心理的正当途径和方法,学会体验幸福,保持心理平和等,对于防止他们心理问题恶化,行为出轨甚至违法犯罪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5种易腐败情形34道题

据南京市鼓楼区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鼓楼区检察院检察长杨建萍介绍,通过对近300名罪犯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公职人员在5种情形下更容易产生不良心态,并在这种心态的推动下,形成职务犯罪的动机。

当仕途受阻、升迁无望时,一些公职人员会因此感受到“失意”,而将原来争取晋升的努力,转化为“捞一把”的动力,逐步将心思放到以权谋私上;当比较失当,物质欲望增强时,一些公职人员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产生不满情绪,形成权钱交易的动机。

当配偶责备、自尊心受损时,一些公职人员会不知不觉地放任自己亲属以权力影响“挣钱”;当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家庭不和时,有的公职人员由于需要精神的慰藉,而更容易被情色所俘获。而一旦生活出现“越轨”,就会出现入不敷出或欲罢不能的情况,为维持这种情况,权力被滥用也就不可避免。职务犯背后常有情妇、“小三”身影,就是这种情况的例证。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当各种荣誉加身,或觉得自己立有‘大功劳’时,有的公职人员会出现‘忘乎所以’的心理,或者产生应该享受人生、乐享生活的心态,从而放松要求,逐步走上犯罪道路。”杨建萍说。

从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都将陆续收到一本特别的手册:《职务犯罪风险自评手册》。手册中的自我评估部分,为公职人员详细设计了腐败指数34问,从动力因素、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心态因素、潜意识等五个方面自测腐败心理倾向和风险评估。答完这34道题,算出得分,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腐败心理指数。

“某一因素风险的高低直接说明了这一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职务犯罪心理的构成。如动力因素的评估是高风险,就表明它已经接近甚至达到职务犯罪心理结构中动力因素所需要的水平,但还不能说已经具备了职务犯罪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只有当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和心态因素都处于高风险时,才能说明已经实施过犯罪或犯罪正在逼近。”狄小华解读道。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